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个回答
2017-11-0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后果严重:败坏学生的口味,将学生逼向“地下”,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以载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于文中“寻道”“取义”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重“义”轻“文”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这方面一直试图“纠偏”,但效果不佳。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以上种种都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与新课改理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一、美读——基础环节;二、悟读——理解环节;三、赏读——深层理解;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3.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陈少堂语)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后果严重:败坏学生的口味,将学生逼向“地下”,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以载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于文中“寻道”“取义”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重“义”轻“文”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这方面一直试图“纠偏”,但效果不佳。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以上种种都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与新课改理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一、美读——基础环节;二、悟读——理解环节;三、赏读——深层理解;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3.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陈少堂语)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2018-08-04 · 为梦想出发,留学不留憾!
芥末留学
芥末留学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留学服务提供商,业务覆盖日本、英国、澳洲、美国等数十个国家,为您提供方便、快捷、专业、高效在线留学申请及留学后服务,一站式解决您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都有自表现、自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
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
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使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让都有自表现、自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
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方面。
要对暂时后进的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满腔挚爱和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使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师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激起后进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