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应该怎样批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作文训练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作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自己的事情,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训练中,我有意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质。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写在记事本里,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
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中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知道这句话是描写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仅仅、好像、轻轻、边上”等词删掉,换成“有一次,她的教鞭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她的教鞭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词语的长处十分明白,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远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的精力。然而,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训练中,我有意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质。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写在记事本里,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
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中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知道这句话是描写老师对学生的爱。我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仅仅、好像、轻轻、边上”等词删掉,换成“有一次,她的教鞭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她的教鞭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词语的长处十分明白,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远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的精力。然而,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