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体传播的过程与特点是怎样的?
2019-07-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病毒不同于真菌,在寄主体外的存活期一般比较短,也没有主动侵入寄主无伤组织的能力,因此只有被动的传播,不像真菌那样主动和有效。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靠活体接触摩擦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介体传毒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
1.介体传毒过程
(1)获毒(取食)期指介体获得病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2)潜伏期指介体从获得病毒到能传播病毒的时间。在循回型相互关系中也称循回期。
(3)接毒(取食)期指介体传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4)持毒期指介体能保持传播能力的时间。
2.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主要根据病毒是否在虫体内循环、是否繁殖划分。
循回型的病毒经口针、前消化道、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唾液腺,再经口针传播的过程称为循回。这种病毒与介体的关系称为循回型关系。其中的病毒叫做循回型病毒,介体叫做循回型介体。循回型相互关系中又根据病毒是否在介体内增殖而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
非循回型(noncirculative)病毒不在介体体内循环。
根据介体持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非持久性(nonpersistent)、半持久性(semipersistent)和持久性(persistent)3种相互关系。非循回型的关系全是非持久性的,而循回型关系中又进一步分为半持久性和持久性两种。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蚜虫传毒特性根据其保持传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1)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所需的饲毒时间很短,蚜虫获毒后即能传毒,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不能持久(一般为4h以内)。这类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
(2)半持久性传毒传毒时需要较长的饲毒时间方能获毒,随着饲毒时间的延长,可提高其传毒能力。获毒的蚜虫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能保持较长时间(10~100h)的传毒能力。如甜菜黄化病毒等。
(3)持久性传毒某些性状与半持久性相似,但获毒和传毒的时间更长,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潜育期,其保持传毒的时间在100h以上。通常可终身传毒,有的甚至还可经卵传播。如大麦黄矮病毒等。后两类病毒多半引起黄化和卷叶症状,一般不能经由汁液传播。
根据病毒在蚜虫与其他刺吸式口器昆虫所存在的部位及其传播机制,又可分为口针型、循回型及增殖型3类。
口针型相当于非持久性传毒;循回型包括半持久性传毒和部分持久性传毒;而增殖型则指在昆虫介体内增殖病毒的持久性传毒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