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探详查找矿工作的方法技术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矿体产于基性杂岩体中,自上而下矿化程度逐渐增高,至岩体底部可见富矿。致密块状矿石产于岩体底部或沿裂隙贯入形成脉状矿石。岩体内岩相具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自上而下为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苏长岩。
隐伏含矿岩体侵入于石炭统南明水组第三岩性段中,岩性为中细屑沉凝灰岩、碳质灰岩及碳质泥板岩。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其围岩因受热力变质而形成蚀变带,变质作用主要有红柱石化、绢云母化及碳化,蚀变带环绕岩体分布,其顶部尤为发育。
上述各主要岩矿石的物性特征数值如表9-1所示。
表9-1 喀拉通克铜镍矿物理性质、元素含量统计结果
—表示低于0.0012 SI;近岩体碳质沉凝灰岩极化率达30%。
根据以上物性特征,详查找矿工作选择了重力、磁法,激发极化法和化探土壤测量等方法,测区面积5km2。各方法的方法技术分述如下。
重力测量采用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ZSM-Ⅲ型石英弹簧重力仪,按50×25m的网度进行面积测量。测点上的观测是在预先布设好的基点控制下进行的,闭合时间一般取2—3小时,布格异常总均方误差为士0.439g.u.,未做地形改正,直接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含矿岩体一般能引起3—4g.u.的重力异常,它叠加在区域异常上难以识别,为此对布格异常按下述方案进行了整理:
(1)采用九点二维平滑公式对异常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2)选用艾勒金斯第二公式计算重力位三次导数,计算中半径分别选为100m、200m和500m;
(3)编制重力位三次导数等值线平面图,作为异常研究的基本图件。
磁力测量采用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CS2-61型悬丝式磁力仪进行工作。测网密度为50×25m,全工区采用一个基点控制测点的观测,闭合时间3—4小时,以混合零点改正法校正日变磁场及仪器机械零点位移值,计算出相对磁力异常△Z,异常均方误差为±8.9nT。岩体的围岩区磁场平稳,在磁力异常图中一般能够清楚地辩认出岩体所引起的异常。对于埋藏较深的岩体,△Z异常可达n×10nT,若埋藏深度过大,△Z异常则不易识别。
激发极化法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DCJ-1型轻便激发极化仪进行工作,其观测方式有两种,即短导线中间梯度装置的面积测量和测深装置的剖面测量。面积测量中AB=1200m,MN=80m,观测区段为供电区间中部AB/2的长度及两侧傍线各一条。测网密度为100m×40m。同时取得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两个参数,观测总相对均方误差分别为±4.1%和±2.6%,观测结果分别绘制等值线平面图和剖面平面图。对于极化率而言,所研究的异常均在10%以上,最强达26%。所以异常现象是明显的。
剖面测量沿异常的中心部位以测深装置进行,点距一般取80—120m,供电电极距取(1.5、2.5、4.0、6.5、10)×10n,其中n=0、1、2、3,供电极距最大为2500m,测量极距MN取十分之一AB,布线方向分别垂直于和平行于岩体的长轴方向,一般取前者绘制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断面图,观测总均方相对误差为±3%—5%。实测结果表明,在Y1号岩体上的ηs断面图中对应于岩体含矿部位出现了高值闭合圈,其数值为20%以上,见图9-3。
图9-3 Y128线综合剖面图
1—蚀变带;2—风化岩体;3浸染状矿石;4—致密块状矿石;5—正演异常值;6—已施工钻孔
化探土壤测量,按50m×25m的网度采取土壤样,取样深度20cm—30cm,取样层位为残坡积层,颗粒度为—60目,分析项目为铜、钴、镍、银、铅、锌、铬、钒、锰、钛等元素。工作过程中采用比色分析法对铜元素进行现场快速分析,这对及时发现异常追踪异常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所采样品用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1m光栅光谱仪进行分析,据此编制了地球化学异常图。对于埋藏较浅的含矿岩体、铜、镍、钴等主要指示元素的异常十分明显,其衬度(指异常含量与异常平均值之比)分别为20、10、10;对于埋藏较深的岩体,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2024-08-2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