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状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关于重磁异常对应分析的模型研究和实际应用,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
G.D.GARLA ND(1951)首先采用泊松定理将重磁异常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确定单个地质体的磁化率J和密度σ的比值(即泊松比J/σ),以此确定地质体的性质。L.Cordell和P.T.Taylor(1971)在北极地区采用泊松定理确定了单个地质体的物性参数以及剩磁的方向。之后,Chandler,J.S.等(1981)采用泊松定理分析了叠加场的重磁资料,从而将该方法推广到多源的重磁异常研究中。
刘心铸(1985)率先从国外引入重磁对应分析方法,介绍了针对单个异常体、叠加异常体和组合异常体等理论模型的重磁对应分析及应用。此后,周熙襄等(1987)、楼海等(1991)、董焕成(1993)、管志宁等(1993、1997)、刘沈衡等(1993、1998)、黎益仕等(1996)、殷秀华等(1999)、王正科等(2005)、窦喜英等(2006)、曾昭发等(2006)、刘彦华等(2008)等学者开展了大量模型研究和实际应用。
纵观前人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了相关系数|R|的大小与重磁异常间相关性强弱的关系,斜率a(=J/Gσ)或泊松比(J/σ)的地质属性和截距b的性质等;在模型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仅研究了重磁完全同源时单体模型的重磁异常的相关系数R、斜率a和截距b的空间分布特征;仅有少数学者开展了组合模型研究,如周熙襄、钟本善(1987)用5km×5km 滑动窗口研究了1对垂向叠加正方体模型(边长10km,上模型埋深3km、△J=0.00928A/m、△σ=0.1g/cm3,下模型埋深13km,△J=0.0464A/m、△σ=0.05g/cm3)和4对水平叠加正方体模型(所有模型边长10km、埋深3km、△J=0.00464A/m,每对模型中左模型△σ=0.5g/cm3、右模型△σ=0.1g/cm3,每对模型的间隔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最左一对间隔20km、最右一对间隔0km,每相邻两对模型之间的间隔为50km)的重磁异常的相关系数、斜率和截距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的结论是:垂向叠加模型上方的相关系数为1,两侧各有一个急剧下降的狭窄带,截距曲线局部变化大,属于干扰,斜率的幅值反映了两模型泊松比的加权平均值(上模型权重大一点);水平叠加模型上方的相关系数和截距急剧跳越变化、反映场源的不均匀性,斜率的幅值反映了模型泊松比的加权平均值。
分析前人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其一是,尽管已发现模型范围以外的相关系数会发生畸变,而实际应用时并未考虑其影响,仍然采用滑动窗口逐点计算相关系数;其二是,尽管已发现水平叠加模型存在干扰,但未研究解决办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充分考虑。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