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背景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小秦岭金矿带分布在陕西省东端的潼关、华阴、洛南市和河南省西端的灵宝市,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属华北地台西南缘华熊地块小秦岭隆起,南邻秦岭造山带,北侧为渭黄凹陷,东西延展140km,是我国重要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出露地区之一。秦岭金矿处于在太古宙花岗–绿岩带中。认为太华群为矿源层。区域褶皱以开阔的背、向斜为特征。韧性剪切断裂和多组断裂构造发育。该区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强烈,具有良好的金成矿地质条件,金、钼、多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6,20〕(图2–1)。
(一)地层、构造、岩浆岩
1.地层
区域上广泛分布的太古宙太华群,为一套高度混合岩化的区域变质岩系。可分为三段:下段为含大理岩夹层的条带混合岩,夹少量透辉石及少量斜长角闪片麻岩;中段为混合岩化程度较高的均质混合岩,条痕、条带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类;上段为混合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底部为厚层石英岩。
2.构造
太华群在塑性变动期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古老的结晶基底形成了近东西向紧闭的复杂式褶皱带,以后受区域上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应力影响,形成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控制金矿脉的分布。
(1)褶皱:小秦岭总体褶皱形态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背斜,西起陕西提峪,东至河南娘娘山,长约100km,宽约10~20km,自北向南由五里村背斜、七树坪向形、老鸦岔(主)背斜等次级褶皱组成。
老鸦岔主背斜:背斜轴线出露于板石山、老鸦岔脑及娘娘山一线。西段褶皱轴线呈东西向,向东为北西西向,娘娘山以东为北东东向,平面展布总体呈反“S”型,两翼不对称,轴面北倾。北翼地层倾角30°~50°,南翼地层倾角60°~80°,在文峪一带地层直立或倒转。褶皱形变的主要时期应为太古宙末。
(2)断裂:小秦岭金矿田分布于南界为小河、北边界为太要两条韧性剪切带中间的变质杂岩核体内——太华群隆起带。南、北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小秦岭花岗岩—绿岩带的展布。
图2-1 河南小秦岭金矿集中区地质略图
太要断裂:西起陕西太要,向东经大湖、灵湖至武家山一带,长度大于75km,宽数十至数百米,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走向70°~120°,主断面北倾,倾角35°~80°。
小河断裂:西起唐家峪,经小河至周家山,长度大于75km,宽数十米至数百米,西段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65°~85°,东段呈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45°~60°。
小秦岭地区的次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成矿带的分布,也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按其倾向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北倾和南倾两个亚组。在老鸦岔背斜及其南部,以南倾断裂最为发育,如控制S505~S60矿脉产出的断裂,北倾者次之;在五里村背斜及其北部,以北倾断裂最为发育,如F5断裂,南倾者次之。在区域上,南倾断裂具中等倾斜,北倾断裂具缓倾斜。南部的南倾断裂和北部的北倾断裂,规模较大,长达数千米,是大中型金矿的主要储矿构造。前者如文峪金矿、杨砦峪金矿;后者如竹峪金矿、大湖金矿等。北部的南倾断裂和南部的北倾断裂以及中部的同组断裂规模较小,但沿走向和倾斜延伸较大,已发现许多中小型金矿,如马家凹金矿、金渠金矿、出岔沟金矿和桐沟金矿等。该组断裂以含金石英脉—蚀变构造岩为特征,沿走向和倾向均呈波状起伏变化,是以压性为主的破裂结构面。
其他各组断裂产状一般较陡,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具扭性特征,近南北向断裂具张扭性特征,沿断裂多被辉绿岩等各类岩脉充填,是区域上的控岩构造。断裂中有含金石英脉分布,在特定构造部位可形成工业矿体。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自太古宙、元古宙到中生代皆有表现,具多旋回、多期次特点。本区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分布有桂家峪岩体小河岩体、文峪–王家峪黑云母花岗岩床以及不同时代的伟晶岩和相当于燕山早期的基性岩脉等。其中,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与本区金矿具有密切的成生关系。
文峪–王家峪黑云母花岗岩床:位于太要断裂带南侧文峪—泉家峪—向阳沟一带,总体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东西,与区域构造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