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鞍山-本溪铁矿成矿区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这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成矿区,由于我国最早在鞍山地区研究了这类沉积变质铁矿,故通常将鞍山式铁矿作为典型代表。鞍本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胶辽台隆的西北部,区内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由新太古代鞍山群和古元古代辽河群组成。条带状硅质铁矿主要赋存于鞍山群中,已探明东鞍山、西鞍山、齐大山、眼前山、樱桃园、弓长岭、红旗、南芬(庙儿沟)、歪头山等18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和一批中小型矿床(图2-11),铁矿储量达125亿吨,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24.2%。
图2-11 辽宁鞍本地区鞍山群条带状硅质铁矿分布略图
本区和外围的鞍山群变质岩系,实际上是大片花岗岩分布区中的残留体。因此,缺乏完整连续的剖面,可大致划分为下鞍山群、中鞍山群和上鞍山群3个岩群。
1)下鞍山群:自下而上可分为城子疃组和通什村组,其岩性分别是:①城子疃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含石榴角闪岩、榴辉岩等组成,夹条带状硅质铁矿,厚度>5653m;②通什村组,主要由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石榴直闪斜长变粒岩组成,夹条带状硅质铁矿和晶质磷矿,厚5582m。
2)中鞍山群:又可分为3个组,自下而上是山城子组、烟龙山组和大峪沟组。它们的岩性分别是:①山城子组,为一套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组成的地层,夹厚度不大的条带状硅质铁矿透镜状体,总厚1616m;②烟龙山组,主要是混合质黑云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云母石英片岩以及2个条带状硅质铁矿层位,最大厚度为3032m;③大峪沟组,在本区分布较广,岩石由细粒黑云变粒岩组成,夹数量不等的斜长角闪岩及云母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二云片岩、石榴绿泥片岩等,在一些地段夹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多层条带状硅质铁矿,岩层最大厚度为2474m。
3)上鞍山群:只有樱桃园组,主要岩性有绢云石英绿泥千枚岩或片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并夹有一层厚度很大的条带状硅质铁矿层,局部还夹有20~40m厚的条带状硅质铁矿1~2层,本组地层厚度近千米,其上被辽河群地层不整合覆盖。
鞍山群的变质年龄在2.5~2.65Ga之间,其原岩的形成时间可能早于2.8Ga(程裕淇等,1994)。
根据本区铁矿产出的变质岩系层位及其所反映的变质相和铁矿床地质特征的不同,可把条带状硅质铁矿划分为3类:
产于上鞍山群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中的铁矿床 含矿变质岩系的原岩基本上为沉积岩建造。矿床由一个厚大的主矿层组成,或还伴生1~2个小矿层。主矿层单层厚100~300m,延长几十公里。这类铁矿床均为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实例为东鞍山、西鞍山、齐大山和眼前山等。
产于中鞍山群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中的铁矿床 变质岩原岩有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铁矿层一般为密集多层,单层厚20~60m,矿层累计厚度可达160m,延长几百米至4.5km。此类铁矿床大多为大、中型,也有小型。矿床实例有弓长岭、南芬、歪头山和小岭子等。
产于下鞍山群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岩系中之铁矿床 变质岩原岩属基性火山岩建造。铁矿床为稀疏多层状,大多为小型。矿层单层厚10~20m,累计厚度20~40m。矿床实例为罗卜坎。
上述3类条带状硅质铁矿的主要地质特征见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