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庙号有太祖和高祖,这两者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太祖指的是自己白手起家,自己创立基业的皇帝;高祖则是指这位皇帝在祖上是比较显赫的,他们为了表示对先祖的尊重,便降低自己的身份,在死后称为“高祖”。
庙号主要就是指帝王死后在庙中供奉时所用的称号,它主要起源于重视祭祀和敬拜的商朝。据史料记载,在隋朝之前大多数的君王是没有庙号的,而且一般情况下君王去世后,他们的后代会建设专属的家庙去祭拜。但是他们这里也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祭祀几代之后必须毁去原庙,之后于太庙合并在一起在进行祭祀。这两个庙和并之后,古人称它为“祧”,而且据记载“祧”这件事是有实际作用的。比如说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来,那么数年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祭祀就会出现问题。再者那些对国家有着赫赫战功、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的先王,他们会特别追加上庙号,以此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太祖一般指的是开国皇帝的通称,关于太祖的记载在《文子.道原》中出现过,即:“夫无形者,物之太祖”。在我国历史上开国之祖或者说国家的奠基者有很多,比如说姬昌是周太祖,刘邦是汉太祖(后人多称他为汉高祖),曹操是魏太祖,在这之后还有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等。但是也有一些例外,这些人并没有白手起家、自己创业,但是还是被称为太祖。这就比如说唐太祖李虎,我们都知道李虎并没有创业之功,但是他的后代李渊却认为自己是从他那里袭封的唐国公,所以尊称他为始封之君,庙号为太祖。还有那隋朝的的杨坚也因为从父亲杨忠那里袭封的隋国公,也以此称他为始封之君,庙号太祖。
由此可见想要区别帝王庙号高祖和太祖,那么一方面就要根据这个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说话。
《孔子家语》曰:“祖有功而宗有德”,这就是“祖”和“宗”的区别,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这里的功,指开创之功,这里的德,指守成之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多称祖,而守成皇帝为什么多称宗。
下面再说说高祖和太祖。
庙号起源于商代,但周朝没有实行,真正开始实行庙号制度,其实是从汉朝开始的。——换言之,实质上刘邦是我们所能真正了解的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
《史记》、《汉书》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显然,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但是,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叫“汉高祖”,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刘邦是第一个被上庙号的人(在此之前,只有八百年前的商朝有过庙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庙号制度非常不完善,所以也没人在乎太祖到底是什么鬼玩意,所以当时人就直接用谥号“高”来指代刘邦的宗庙了,称之为“高祖庙”。——你看,两个称号简化成了一个,多方便。
在宗庙制度里,“太祖”是有特殊含义的,所谓天子七庙,最流行的学说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这个“一祖”,指的是始祖,即所谓始受封者,即第一个接受分封的人,在商为契,在周为后稷。所谓“二宗”,即指太祖和太宗,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即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在周即为周文王。对汉朝而言,刘邦既是始受封者,又是始受命者,所以按照宗庙制度,他被称为太祖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
但是,“高祖”是个什么玩意?这东西以前在宗庙系统中肯定没有这个,正是由于汉朝初年宗庙制度不完善,瞎JB乱叫,把刘邦的谥号和庙号叫混了,才搞出了个“高祖”这个东西。——但既然已经搞出来了,那自然也就成了庙号的一种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汉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码是宋辽之前),太祖和高祖是基本没有区别的,两个地位、功业差不多的皇帝,往往这个叫太祖,那个叫高祖,混着来。
比如汉朝之后就是魏,曹操(始受封)是太祖,曹丕(始受命)是高祖。晋朝,司马懿(始受封)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正好相反。十六国时,后赵石勒(始受封+始受命)为高祖,石虎为太祖;前秦符洪(始受封)为太祖,符健为高祖,又正好相反。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