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要禁止中医呢?
中医,是老祖宗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和临床验证后,给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西医还没进入中国之前,一直独力承担着整个民族救死扶伤的重任。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进,西医也渐渐得以进入中国。中医、西医同为治病救人,本应并行不悖殊途同归,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医、西医争论由来已久,禁止中医始于道光,而盛于民国。
公元1822年,即位仅一年的清道光皇帝突然下了道圣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究竟为什么要禁止?至今仍是清朝的一大悬疑。
北洋政府为西洋医学大开绿灯,炮制出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 “ 致难兼采 ”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要求整个医学教育系统里,只剩西医一棵独苗,中医被排除在外。北洋政府教育部,最初的定调只是半遮掩式地以 “漏列” 进行搪塞。
一年后,教育总长汪大燮,强硬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废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二是学制均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即已推行废除中医。
新式诊断方法的应用,某种程度上,无疑令“望、闻、问、切”处在不利的位置。然而,中医辩证追求的,是标本兼治,与西医快餐式的治标不治本截然不同,可谓高下立判。排除中医中药,对中医行业打击最大,其次是令众多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缺少选择,形成了西医一家独大。
为了自救,各地中医团体和医药总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进京向教育部、国务院请愿。刚要有所行动,教育部接着又插一刀。公布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排除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
最终,北洋政府教育部及国务院,均以中医“ 非最新学说 ”、“ 非具有完全科学知识 ”等作出批示。最苦的,是刚念完中医的莘莘学子,到手的一纸文凭如同废纸。
中医虽在“中西医擂台赛”上大获全胜,仍阻止不了国民政府的猛烈打压打压中医力度最大的,非国民政府不可。据《丁甘仁传》记载,早在北洋政府期间,中西医就曾在上海举行过一场擂台赛。西医广慈医院的洋医生问名医丁甘仁是否有胆量以中医挑战西医?丁甘仁医生当仁不让,二人最后约定就在广慈医院设擂治病。
各自在广慈医院住院部抽取一名伤寒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以二十天为限。丁甘仁医生抽到的是一名35岁的法国人,在服食五帖中药后,病人基本康复。结果,二十天后广慈医院的洋人院长面对众多记者宣布中医获胜。
即便如此,1929年国民政府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就迫不急待通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同时规定六项废止中医的具体措施。即“废止中医案”。其中的第四、五项等同于宣告中医并不科学。(四、禁止登报介绍旧医;五、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此时的中医中药被描绘成巫术,而最为积极并极力要求废止中医的,是曾留学日本的西医余云岫,认为中医是“ 杀人的祸首 ”,要求五十年内消灭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