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怀良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并回信称:“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怀良亲王也不简单,说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静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他还是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所以杀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实的用意。朱元璋看后起初不知其中原因,听后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并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二是天下初定,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明朝建立后,唯独日本拒接臣服,刘伯温为何要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 元朝曾经无数次攻打日本,均无功而返。进攻日本要从水上出发,水浪太大,不易作战。
- 天下初定,再次兴兵打仗,劳民伤财,这时候应该休养生息,日后再寻机会。
- 海军一直是明朝的弱项,海军作战经验匮乏,更何况打了日本也没好处,有弊无利,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