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加大,皮肤温逐渐降低,皮肤感觉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出现冻伤、冻僵。
2、冷金属与皮肤接触时所产生的粘皮伤害,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零下10多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
3、温度虽未低到足以引起冻痛和冻伤的程度,但是由于全身性的长时间低温暴露,使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舒适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扩展资料:
低温条件下热能代谢特点及需要: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15%;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地寒战以产生热量,造成能量消耗增加;笨重防寒服增加了身体的负担等亦使能量需要增加。
因此,低温环境下人群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15%。在总热能的来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15%。
由于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能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因而含蛋氨酸较多的动物性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的50%。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低温作业人群 如何进行温暖有益的食补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表现为:
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容易受到冻伤的部位,有手指、脚指和耳朵,开始时这些部位会产生冷的感觉,如果皮肤的温度持续下降,就会开始有疼痛感,再来就会引起知觉麻痹,然后就形成组织冻结,皮肤会变成腊白色。冻伤的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度冻伤:冻伤的部位形成红斑,有浮肿的状态,又称红斑性冻伤。
第二度冻伤:冻伤部位形成水泡,有时候水泡中含有血液,又称为水泡性冻伤。
第三度冻伤:血液的流动停止、组织坏死,又称为坏疽性冻伤。
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将会发生死亡。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如冷冻库工人)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低温条件下的饮食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保证充足的热量。要求碳水化合物占食物量的 48%~ 45%,脂肪占 35%~ 37%,蛋白质占 14%~ 15%。合理地增加脂肪供给量对机体防寒有重要意义。
2.维生素的供给量要增加。尤其是维生素 C。
3. 无机盐钙和钠的补充。在寒冷地区作业者体内容易缺乏钙和钠,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增加食盐摄取量可使机体产热的功能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