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根部腐烂,叶子发黄怎么办?
水稻心叶发黄枯死原因
根据引起水稻心叶发黄、枯死,甚至枯孕穗、或白穗的具体症状和发生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虫害,二是病害响,其中病害又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两种,三是管理不当生理性问题。具体原因如下
1.二化螟为害:二化螟是我地水稻常发性害虫,一年发生2-3代,一般移栽前喷施送嫁药,通常田间发生为害不多,但是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下旬左右,如果不及时防治,当二化螟钻蛀茎秆为害后,会造成茎秆中空,水肥不能正常向上运输时,就会引起水稻心叶发黄,纵卷紧缩、枯死,稻穗干枯。拔起病株可见茎基部会有明显蛀孔,一般蛀孔外还有湿而不稀糊状的虫粪,剥开茎秆,一般里面会有一直数条体背有五条褐色纵线的幼虫。不过也有个别田块是大螟和三化螟为害,只是发生比较少,不再分类详细描述。
2.条纹叶枯病为害:条纹叶枯病是带毒灰飞虱侵染水稻植株后引起,属于病毒病。一般植株感病后,先是心叶基部褪绿发黄,然后向叶尖扩展,并形成黄绿相间的平行条纹,有时心叶变长褪绿、变白发软,并纵卷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不能伸展生长,严重时心叶枯死,分蘖减少,整株死亡。拔节后发病除心叶黄白卷曲外,还会使稻穗畸形,影响抽穗结实。拔起病株,茎秆基部正常,没有蛀孔和明显病斑,心叶用手不容易拔出。
3.细菌性心腐病为害:叶片发病是从叶脉基部开始,然后向叶尖蔓延成褐色条斑腐烂,最后叶片会纵卷枯黄而死,叶鞘病斑不规则,会褐色腐烂,心叶发病会因为不能继续生长而死于心内,形成所谓的假枯心。这种枯心前期外观与二化螟为害相似,如果不注意辨别容易混淆,但病株茎基部没有蛀孔,心叶拔出时腐烂处有酸臭味,用手挤压有黏黏的菌液溢出,湿度大时病斑上面会分泌出黏黏菌液,大面积发生时,病区会有明显恶臭味散出。一般阴雨天气多,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发生
4. 细菌性基腐病:为害水稻根节和茎基部茎秆,先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病斑,后形成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大病斑,病叶发黄,剥去发病叶鞘,典型的是根节变褐腐烂,散发恶臭味,后期还会形成少量侧生根,有时基部茎秆上有明显纵深褐色条纹,手拔植株很容易造成根茎处与根系直接分离断开,细看断口变褐腐烂,有恶臭味。一般当根节变褐腐烂时,基本会因水肥不能供应导致水稻上部心叶发黄、或稻穗提早枯死,不能抽出结实。一般雨后,氮肥偏多旺长田块发生多。
5.管理不当影响:水稻进入拔节后,需要水肥增多,如果水肥管理不当,长期保持深水,发生沤根时,也会因为养分不足长势较差而心叶发黄,追肥用量过大烧根,或水稻拔节后还打除草剂进行除草的,一般也会造成心叶发黄枯死,会稻穗不能抽出枯死等,只是这一类通常发生会比较普遍,不像上述病虫为害呈点片发生,有明显的病虫为害中心,同时茎秆上是没有蛀孔或明显病斑侵染,心叶不容易拔起,即使药害影响病株拔起容易从根茎处断开,但不会有恶臭味。另外氮肥偏多,植株抗逆抗病性差,田间作业时造成植株伤口等也会滋生促使病虫田间为害。
二、水稻心叶发黄枯死的预防和补救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于水稻心叶发黄枯死的问题,平常应注重做好预防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一旦田间发生后,在进行防治,通常也重点是对还没有发生的植株起到更好的保护预防作用,而对病虫已经为害的水稻不仅会因为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恢复后也通常会比其它正常植株长势差,抗性弱,而对心叶枯死的植株则药剂完全没有作用,这样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于防治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水稻收获后,一定要清除干净田间植株残体,秸秆还田的一定要进行土壤深埋处理,这样能避免田间病虫数量积累,控制减少发病,对于冬闲田,宜在早春及时深翻灭茬,并上水泡田,这样可以杀死田间越冬虫蛹虫卵等,能减少当季水稻病虫为害影响。夏季暴雨多发时期一定要及时排水。
第二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减少田间菌源,培育壮苗。水稻播种前除选用优质品种外,一定要使用500倍的强氯精浸种灭菌,即可对种子杀菌,同时还能预防苗期稻瘟病等病害发生,播种前还宜每50公斤稻种用70%吡虫啉140-280克或30%噻虫嗪200克专用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能明显杀灭田间灰飞虱等害虫,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栽种时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氮磷钾搭配使用,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促控结合,增强植株抗虫性抗病性,利用减少发生为害。
第三物理诱控预防。比如在田间安装杀虫灯,或性诱剂,不仅可以诱杀田间的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而且还能通过信息素干扰雄性成虫去交配产卵,进而也能很好预防田间病虫的发生为害。一般在5-6月份水稻出苗或移栽后就要及时每天傍晚开灯,性诱剂一个月要及时更换一次诱芯,并注意及时定期清理诱杀的害虫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