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还能支撑下去吗?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给魏忠贤洗白的风波,这些文章里面认为魏忠贤征收商税,减免农业税,而且帮助皇帝控制了文臣,遏制了党争的势头,保证了王朝的稳定,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功臣。甚至更是有人叫嚣着“忠贤不死,大名不灭”,想要为他翻案,那么这些言论真的是正确的吗?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真的能够挽救明朝吗?对此你怎么看?
在小编看来,如果不杀魏忠贤的话,明朝只会灭亡得更快一些,因为他根本就是一个蛀虫和无赖,他和他的党人一起在不断的榨取着大明的血肉。网上的那些为其翻案的言论,都是鬼扯的,但是问题在与大多数没看过相关书籍的人还就都信了,所以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戳穿这些谎言。
第一点,减收农业税,增收商税。的确,魏忠贤是增收了商业税,但是在这其中大部分的钱财是进了他自己的腰包里。而至于减免农业税,这绝对是无中生有的,其实在魏忠贤任职期间,恰恰是天启年间农民过得最辛苦的三年。根据诸多史料卷宗的记载,大明天启五年时,也就是魏忠贤正式把控朝政的第一年开始,北方就已经开始出现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富豪剥削,抗击官吏索征,以求生路的局面。
到了天启七年时,陕西也爆发了饥荒,甚至已经是出现了“草木尽、人相食”的情况。而此时的官员确实并没有收敛贪腐,也没有发粮赈灾,而是变本加厉地敲诈农民,最后搞得天怒人怨,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枪——王二起义。
而关于商税,明代的商税一直都是很重的,只不过大家根本不去好好了解,而是看到网络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明朝廷为了敲诈商人,在各地交界处、河流港口、海港都设置了各种钞关,而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明代尽钞关就已经占据了总税收的10%。这还不包括货税和竹木税(政府建材征用),如果明代商税低,那么在东南也就不至于会出现那么多的东林党了。
因为当初他们原本代表的,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利益,而明朝廷对于城市中产阶级是继压制又敲诈。还有就是不要说明亡在不收商税上,是明朝压根不会收商税。首先作为一个农业帝国,土地税永远是最大的份额,商业税只能是大比重的辅助。而真正限制了明朝农业税收总额的恰恰是大明自己的藩王,而藩王确实没人敢触及的红线,因为这些家伙巨有钱,一旦惹火了,几个大藩王一包团,随便就能招募起一支大军,这就会威胁王朝安全。
再回到商业税上,明朝总是从流转税入手,而这在明朝腐败的官场上就会造成财政资源流失,这种税收法会在商人出行之前,提前收取所要征收的税额,而这些税收基本上地方给国家的。但中间商人的生意情况多半会出现临时变动,比如货物被劫后购买其他物品、路径变化等等,而在这些变更的道路上都会有钞关,这些额外征收的税款继增加了商人的负担,还使得国家得不到这些临时变动的钱。相比之下,宋王朝就要做得很好,流转税只占很小的比重,增值税和所得税才是重头。
第二就是这个遏制党争。事实上,在魏忠贤上台之前,大明的党争已经基本结束了,东林党已经获得了胜利,并开始按照城市中产阶级的要求规划国家建设,并同贵族大地主们不断做着斗争。在税务方面,东林党减免了辽饷和矿税,减轻了全国人民的负担,整个国家的生产发展上有了回温的势头。
然后魏忠贤来了,他为了一己之私,将东林的清流官员全部打压下去,并且带头贪污,那股稍稍的清廉之风就这样消失了。除了经济上多对人民不断剥削,精神上还搞白色恐怖,自凡是说他坏话的人,都会被厂卫抓住弄死。而且也是从魏忠贤开始,西北军的大部分军饷被分配到辽东,结果就是喂饱了辽东军却饿急了西北军。天启后三年,西北的军事哗变也是很频繁。
所以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这才是真正魏忠贤,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么明朝灭亡的会更快,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让明朝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