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30字?

 我来答
derline
2021-03-27 · TA获得超过647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338万
展开全部
  1.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2.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4. 扩展资料:

  5.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6.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7.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8.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匿名用户
2022-03-22
展开全部
春联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字表达喜庆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可那时候不叫作春联,而是叫桃符,
那时候有个国家叫做鬼国,在鬼国的山上种满了3000里程的桃树可想而知多少了。每年到了除夕夜,黄帝就会就会到桃树林下面审问鬼怪们,将做了坏事的鬼挑出来去喂山中的猛兽,所以我们龙的传人把桃树的木头称为木头之王能治妖魔鬼怪,用桃木制成的物品还能要来驱鬼和辟邪里面就有学问了相信大家都在电视上见过桃印桃人逃板之类的。林正英老前辈经常也讲到!后来慢慢的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上吉利的话语如图:
个人认为哦文字形式以纸质开始的时期目前历史记载是在老朱朱元璋时期才兴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对联,清朝的簪云楼杂话中就有过相关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因为那时候不仅仅是他写,他还要求朝廷大臣一起写后来风靡一时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春联了。
对联就由此而来了,事件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馃尯鐜嬫湪鏈
2022-03-22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5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6.8万
展开全部
春联的来源之一有春贴。春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Y女疯子
2022-03-23 · 超过7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09
采纳率:29%
帮助的人:56.3万
展开全部
沈溪以十岁之龄过县试的事,经过街坊邻居和商会中人的传扬,很快就传遍汀州府城。一时间引为佳话。
  先是街坊四邻前来讨喜,说上两句祝贺的话,就在药铺里白吃白拿。
  最初惠娘和周氏还能忍受,太平年景,又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施一点小恩小惠是有必要的。
  最初是弄巷和街口的大婶大妈,到后面,不管认识不认识,甚至是隔着几条街的老太婆,打听着方位就到了药铺,随便说上两句好话伸手就拿东西。
  这些人若是等药铺关门了来倒也好,偏偏是在药铺正常营业时,好像挑准了时间,让你没机会说没准备好礼物,因为药铺里都是药材,这些人也不嫌弃,反正只要值钱的东西就可以了。
  准备的点心、茶水人家碰都不碰,就算没领到装铜钱的红包,也会跟你讨上两副药,不管有用没用,人家拿回去“有备无患”,话还说得特别好听……回头把钱送过来!
  周氏怎么可能相信这种鬼话,她本来就是急脾气,争吵两句在所难免,连带影响了药铺生意。
  “姐姐,这么下去不行啊,白天总是有人来打秋风,掌柜又不在,咱这生意怎么做?”最后连谢韵儿都急了。
  街坊们来讨喜,本来不大不小事情应付过去就算了。
  可来的人越来越多,都觉得白捡的便宜,不拿白不拿,这些人拿不到东西还死赖着不走,非要上楼去看看“未来的小状元”长什么模样,周氏就算不想理会,也怕这些人打扰沈溪读书。
  本来说沈溪要在家里备考,最后周氏只能把儿子送到学塾,以免除外界干扰。
  还是惠娘当机立断,决定一次性把该发的喜钱都发出去。
  三月十四这天,惠娘从外面请来厨子和帮工。在药铺后巷垒起灶台,设下流水席请街坊过来吃喝,前来的人每个都能领到装着两文铜板的红包。
  惠娘言明,等三天的流水席完毕。以后再有人打搅药铺做生意,那药铺这边也不会给好脸色,直接赶人出门。
  这招使过之后,最初几天还是有那些死皮赖脸的人过来说恭喜话,周氏干脆不予理会。有了之前的宴请,给街坊的礼算算是尽到了,再有不识相的也不用再顾忌情面。
  这些人喜欢一来就坐下,然后便赖着不走,周氏便让秀儿赶人。
  这些人骂骂咧咧出了门,就算是不甘心,但他们纯属打听到消息来占便宜的,连药铺当家人是谁都不知道,来个一次两次自讨没趣后就不再来了。
  街坊邻居讨喜的小风潮刚过,第二波人又上门了。
  这波人可不是来打搅药铺做生意的。同样以女人居多,同样是大妈大婶,可人家专挑铺子关门后来,进来后还客客气气,也不讨赏……人家来就是为了说一件事,要给沈溪“做媒”。
  刚开始惠娘和周氏得知这些人的目的,还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头年里,也曾有过这么一群三姑六婆,造访也是为说媒,但对象却是惠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