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是哪里人
南阳。
据史料记载,《诗经·小雅·大东》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
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
南阳汉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右上角就有牛郎的形象,一个小牧童回首持鞭牵引着一头牛,在牛郎上方刻有三星相连的“牵牛星座”。
左下角刻有用连线形成房子状的四颗星,就是“织女星座”。这一画像将牛郎织女神话形象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显示出了汉代工匠那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这些图像,有些是汉代天象观测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天文学价值。
南阳人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汉族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
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南阳黄牛的悠久历史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
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
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经常虐待他。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老牛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西安说:
牛郎织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据俞向前介绍,《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古都西安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
南阳说:
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
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
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他认为,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百科》)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阳汉画:
也有牛郎织女故事
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