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初期,孝庄,顺治母子的关系?
不太好,已经出现利益之争。
清朝入关后,7岁的顺治住进紫禁城皇宫,遂与孝庄分宫而居,母子数月方得一见。当时,清宫内仍有不少明朝留下的内侍。他们照料皇帝的生活起居,在朝夕相伴中,给予这位幼年皇帝初步的汉文化启蒙教育。
顺治长大后回忆,明崇祯朝司礼太监曹化淳曾辅导他读书。这位内侍是河北省武清县人。顺治时常模仿他讲话时的口音,所以也讲一口“侉话”。
顺治亲政时,汉文水平不高,“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于是发奋苦读,以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为主,涉猎广泛,曾因劳累过度而咯血。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对汉文化愈益喜爱,“专厌胡俗,慕效华制”。
时人记载,“上尝服翼善冠、衮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
顺治亲政、大婚后,与孝庄等老一辈满洲贵族之间对于满汉文化、满蒙习俗的认识分歧日渐凸显。在后宫,围绕后妃人选和皇嗣人选,逐步出现孝庄母子的利益之争。
顺治有二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统,却极力疏远、排斥孝庄为其选中的蒙古族后妃。他废黜第一位皇后,又欲废黜第二位皇后,以董鄂妃取而代之,为孝庄所制止。他共有14个子女,但6位蒙古族后妃备受冷落,无一人生育。
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子,排行第四子。顺治称其为“朕第一子”,特颁诏天下。他试图打破已保持十余年,以孝庄为首的两代蒙古族后妃一统后宫之格局,这就势必加重母子之间的矛盾。
扩展资料
顺治不顾孝庄和朝臣反对 废掉皇后贬为静妃
明清两代,每逢皇帝去世,新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在东西六宫,先帝带不走的后妃们,就升级成太后、太妃,光荣“退休”,在这里过起近乎隐居的生活。
孝庄在这里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在慈宁宫去世。虽说这里都是“老佛爷”住的,但在孝庄这里,出了一点事。
孝庄的儿子,也就是顺治皇帝,不满皇后,故意冷落她,一天到晚让她独守空房。皇后是孝庄的亲侄女,怜爱,或许还加上一点歉意,孝庄便让皇后与自己一同住在慈宁宫里。
这段时间,慈宁宫成为两代皇后的居所。
终于,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在与生母孝庄太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冷战之后,顺治不顾太后的反对和大臣们的冒死进谏,降旨废掉了皇后,贬为静妃,罪名有二:一是奢侈,二是善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顺治不顾孝庄和朝臣反对 废掉皇后贬为静妃
以上所述,均为孝庄传中的记载,读过很久了不知道是不是全对,见谅哈O(∩_∩)O~
顺治并不是一个爱江人不爱美人的主.而是个有自己政治报复的人. 只是他政见与母亲不同, 但又人单力薄,和母亲做对每每败下阵来.他又年轻气盛,越斗越猛,直到斗的丢了身家性命,完败.
董鄂氏也不过是个导火线.也是顺治不够理智,感情用事的证明.我是觉得他爱她没有他表现的那么深,真爱这个人会想要保护她,而不是让她夹在自己和母亲之间难以作人.连董氏死了还为以什么规格的礼仪出殡在那和孝庄争,人都死了还争什么争啊? 原来,不过是为了斗而斗,而不是为了谁.
至于孝庄,她无疑是个非常理智的卓越的政治家. 但她这辈子最遗憾的估计就是没有处理好和儿子的关系. 她可以把对手狠狠踩在脚下,但当这个对手是她的儿子时,她表现出的是理智有余聪明不足。她的手段有些过于刚硬,不是迂回的解决问题,而是大刀阔斧,伤人伤己。逼死儿媳妇不是她想的,儿子死了也不是她想的,可都和她脱不开干系。但是人无完人,为了大清初期的稳定,以她的能力,她只能做到这样了。
看她和康熙,一个没有儿子孝顺的母亲,一个没有爹疼的儿子,两个可怜的人紧紧的靠在一起,彼此关心。孝庄把她在顺治身上想给的却没给出的爱,想付出的却没付出的心血都用到了康熙的身上,来延续那份过早逝去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