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奴性心理?

 我来答
零下温暖17
2022-06-06 · TA获得超过7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1万
展开全部
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 弗洛伊德 从心理结构层面将人的心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即 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奴性”,我以为是本我被完全压抑、自我屈从于超我和现实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

本我

本我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性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

本我只遵循“快乐就好”的原则,不会考虑多少风险和是否道德这些因素。

例如在婴儿时期,孩子饥饿的时候,会随时用自己的哭声提醒妈妈哺乳,不会因为觉得妈妈照顾自己很辛苦或者担心打扰别人休息而放弃自己索要食物的需求。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对“生存下去”的表达。

自我

自我是人的一种适应环境、保存个体的本能。自我的一部分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发展。

自我负责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调节”的作用。自我决定着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要求”

例如随地吐痰这种行为,在婴儿和幼儿时期,是没有主动意识的,只遵循本我的“满足”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孩子渐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所以当本我有这种需求的时候,自我就会根据接受的教育经验要求自己吐到合适的地方。这就是自我对本我需求的调节过程。

超我

超我是人格层面中“道德性”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代表着人的良知和道德力量。

“超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往往习惯于站在“本我”的对立面。

所以当“超我”形成时,“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以及现实这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人的心理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举个例子:某人看上一块非常漂亮的手表,想买下来 (本我的需求) ,但又想到自己的收入有限,如果现在买了手表,这个月家里的生活费就会没了着落 (现实情况) 。所以,为了要做一个对家庭负责的好丈夫、好爸爸 (超我) ,自己的本我需求就要被压抑。

此时如果本我表现的非常强烈,又没有自我从中调节,这种压抑就会在内心与超我形成一种激烈的斗争,让人感觉非常痛苦。而如果自我兼顾三个方面的需要,让这个人采取买一个款式相同、价格稍微便宜一些,或者分期或延迟购买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个人的内心就可能不会感到那么痛苦。

从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层面看,所谓“奴性”就人的本我被现实和超我压抑,屈从于现实和超我,从而表现出对现实环境和超我的顺从性行为。

超我,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又被解释为“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形成于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期认为,由孩子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或父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或母亲可能对其的报复或惩罚产生去势焦虑(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或母亲。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现实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对超我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至关重要。

当本我的需求经常性遭到否定和拒绝,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本我就会被压抑,自我没有亲身的经验,为了存活下去,只能选择屈从于超我和环境,这是自我对有机体采取的保护机制,以此尽可能地减少受到外界伤害的可能性。

1、为孩子的诉求表达留出一席之地

孩子们的需求表达常常会被成年人以自己的经验否定,从而遭到抑制。

一个总是被拒绝的孩子,慢慢会在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表现的胆怯,或者不愿表达,只听从外界环境的支配。

当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孩子“乖巧”的喜悦里醒悟过来,发现自己的孩子胆小、沉默,缺少自主选择和决断能力时,又会变得非常焦急,以强迫和责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寻求改变。这种行为方式无异于“缘木求鱼”。

本我没有得到表达,自我失去了对新事物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积累的经验来自外界的间接教育。

此时,想起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成年人,我们首先要做到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为孩子的表达留出一席之地。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尝试。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倾听、亲身体验、独立思考来完成的。

亲身体验,可以直接形成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亲身尝试,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这一部分总是被外界取代,孩子的经验只能来自于道听途说,无法形成自我。当遇到选择时,本我的表达被抑制,自我没有经验,只能屈从于现实环境和父母培养出来的超我,因此变成了一个“奴性”的人。

小结

首先,我认为“奴性”这个词用在未成年人身上并不合适,尤其是处于童年、少年期的孩子们。

这个时期,大多孩子的“自我”和“超我”还在建设和发展中,并没有完善。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对事物可以形成较为全面提升,可以运用积累的经验恰当处理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这里的乖孩子,可能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没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怎么样都可以的孩子吧。有个专家说的好,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养育者说起,应该会找到一些共同的问题。

第一,喜欢评价批评的养育者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正是因为不断地尝试孩子才能不断地发展出各种可能性,如果在孩子迈出的每一步,养育者都以一种过来人的态度不断挑剔,可想而知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我无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爱的一种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一旦形成,孩子就不可能自信阳光起来。

那作为养育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在孩子不断尝试或者试错的过程中我们给予肯定和鼓励的多还是给予批评和指责的多呢?

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孩子建立起自信,这是孩子一生有勇气走男闯北的基石。

第二,过度保护的养育者

过度保护的养育者,其实是在试图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环境,那里没有挫折,那里也没有自我,一切都好像被包办了,孩子其实只是负责陪伴父母演一出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

在童话里,孩子无需做什么, 想要获得的都会自动到来,而这无形中就在磨灭孩子真正对生活的兴趣。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有真正自我的。

作为养育者,我想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美化环境,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的。

如果我们能多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过分主导孩子的世界,孩子应该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奴性,是一个孩子一定要摒弃的,乃至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血性。

首先,要竖立自信心。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要教孩子有正确的道理观,才能站在 社会 的正立面,才有立身之本。不断学习,随时追求进步,练就一身本领,遇事有主见,行事能自立,当然就少了奴性

1,先鼓励他们表达自我想法

每当问他意见时,不要自己说,让他说,无论好坏,都表扬他的勇敢

2,当孩子面对他人的欺压时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打回去,如果你怕孩子打输就让他练习跆拳道

3,学会控制自己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有足够自控能力,想收就收,想放就放,无论是示弱还是硬碰,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放手去做事情。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怀着一颗万事不求人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相信你慢慢地会走出奴性人生的。

让他每天写一下达尔文关于生物界的16个字:物竞天择...,每次7遍,连续写21天,一般就好了。

那么一类孩子,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心目中是个“乖孩子”,听话、懂事、循规蹈矩,但是孩子的内心需求你们了解吗?要知道,乖巧的孩子往往更需要呵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