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 第二十三回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06-2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33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5.5万
展开全部
此回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主要写宝玉和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嚯嚯,你瞧二月二十二日这大部队就浩浩荡荡开进去了,还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从此开启红楼女儿国的序幕。

第一幕,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黛共读西厢

时间:正当三月中浣(中旬)

地点:大观园沁芳闸桥下

人物:贾宝玉、林黛玉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三月纷飞的桃花树下,池边石上,如此美丽时节和场景最适合浪漫的事发生,看曹公多会选。

看女主角出现了: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一番桃花该葬花冢之论,未后文葬花吟词做好铺垫。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看完宝黛讨论西厢,出现一幕情人间嬉闹。

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看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他假借西厢里书里话,向黛玉表达爱意,据说是全书中最直白的。而黛玉呢,她听完,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她一边嗔怪宝玉,当宝玉连连求饶,乱说一通,惹得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笑骂。这两人一来一去,不正是恋人间打情骂俏的典型场景吗?宝黛这般才子佳人谈情说爱的内容跟现代男女恋人间还是挺像的。

黛玉的这种反应,是符合人物特点。她知道宝玉对自己是有心,心底是欢喜的,但 黛玉是大家闺秀 有含蓄的一面 所以表现出来一种不悦,或许也是一种掩饰。此时也反映了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

此处最经典的共读西厢,历来读者往往多流连于此,意蕴非凡,以为妙绝。

第二幕: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地点:大观园梨香院墙角

人物:林黛玉

此剧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

宝玉被袭人叫走了,留下黛玉人,独自闷闷而回,她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上下衔接自然,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这是《红楼梦》写作的一大特点。

而红楼梦又是描写性小说的典范,所以他细腻的描写手法更胜一筹,总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曹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黛玉从偶尔两句吹到耳内,一字不落听明白,觉得十分感慨缠绵;到止步侧耳细听,不觉点头自叹,还心下自思,又后悔;再到再侧耳,不觉心动神摇;到继续又听,已是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再一块山子石上;到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回想古人类似诗词,又仔细忖度,最后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黛玉的悲伤情绪随着听戏文的深入,神情动作的变化,层层递进,描写非常的生动细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处从全书的关节来看,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后文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而此时隔墙听牡丹亭戏文,则是黛玉心境的转折点。

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或许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

另外,《西厢》和《牡丹》都是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虽经曲折而最后得以团圆。这一回是写黛玉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和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实为后文的悲剧作反衬。

至于此回中开头凤姐和贾琏掌管贾府事务的细碎之事,一方面还是揭示贾府奢靡混乱的大宅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大观园女儿国的形成作一些环境的铺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