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重疾险之后,你也后悔了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路过的一个帖子
遇到过很多“买了重疾险之后的感受”,拿来分享下,也许可以提供些前车之鉴。
♦有的人买了重疾险,感觉安心了
•一些人是因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把所担心的风险合理的转嫁,投保后自然觉得安心了;
•但有些人只是 盲目的安心 ,
比如前几天遇到的W女士,跟同学一起买过保险,但买了什么不清楚,保多少也不晓得,只记得去年交了6k保费,要交30年。
拿来保单一看,不过19万保额重疾,附加了20万的意外,姑且不论其买的产品是否性价比过低。单从保额来看,W女士正常工作情况下一年收入近20万,年花销15万左右,试问假若发生重疾,收入中断,又要面对高额医疗花销,维持日常生活,19万的保额有多大意义,是否能够真的安心?
♦有的人买了重疾险,感觉很划算
•一类是,买了没多久,就用到了。
最近两年遇到过几个买了不到一年就获得赔付的,虽然经历了病痛,但经济上得到了安慰,自然会觉得保险划算。
但也有可能因此过度迷信、依赖保险,毕竟不存在完美的保险产品。
•另一类,也是绝大多数的一部分群体,就是 被误导而冲动消费
投保时被洗脑,买的时候被告知“有病看病无病养老”、“安全还能有高收益”等,并因着各样的原因选择了相信所听到的这些话术。
但这类人群“觉得的划算”通常并不长久,大部分人甚至其家人或早或晚,会分辨出被销售时所听到的和事实的差距。
劝所有察桐抱着“划算”的目的购买保险的朋友趁早远离保险,
保险的本质就是“消费品”——花钱转嫁风险
♦有的人买重疾险时,确实避开了某些坑
但同一个产品,一定会有说其好,与说其不好的两类消费者。只是不同的产品,这两类人群的比例大相径庭。
•有些产品确实存在硬伤,之所以存活于这个市场,败燃坦也确实因为市场大环境以及其销售手段导致的。
如果能理性的看,识破销售套路,这类产品自然不会在可选列表之内。
•但毕竟不是非所有的保险产品都有硬伤,而同时也不存在完美的保险产品。
所谓的坑,无非也是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吧?
两个朋友都考虑重疾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即便外在经济条件相仿,假设都是标准健康体。
但A就认定要不分组多次赔付的,哪怕贵了10%的保费,A就认为分组的多次赔付就是一个“坑”;
而B认为我的预算就是这些,在保证保额的前提下,能买到重疾多次赔付的就已经很好了,分组也无妨,只是会关注下病种如何分组。B反而认为,不分组多次赔付的重疾,贵了10%甚至更高,这个价格就很“坑”……
所以, 避开“坑”的最好方式,是明晰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保障。
♦买了重疾险后悔的大有人在
•觉得买早的人,应该不多吧
能买保险的大部分是被传播的“爱与责任”感化了,已经认同保险的理念,确实需要风险转嫁。只是最终所买的那个产段尘品可能传递不了想要的“爱与责任”,转嫁不了自己担心的风险。
•后悔的,常常是买错了的
这类朋友的主要特点,买的时候冲动消费,感性思维,产品导向,甚至不乏少数,买完了都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保什么,只知道自己买过保险而已。
结果某日,恍然大悟,发现买的不适合自己,于是悔不当初……
关于提及的保障问题
如果当下需要一杯水,并且未来这杯水仍有意义,那就先让自己拥有一杯水。未来经济允许,亦或口味要求更高,再丰富自己的储备未尝不可。
何必顾及未来会生产出怎样丰富多样的果汁、气泡水、咖啡奶茶呢?
考虑重疾险,只是担心近一年发生重大疾病,还是只是担心近10年、20年?
如果不担心之后保障中断,再投保可能会因健康问题而拒保,因年龄问题而受到保额限制等问题,那么足额的定期重疾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时,定期重疾的保障时间有限性,便也不能算作“坑”了。
如果还是希望一份终身的保障,也不要再在定期的产品上徘徊了。
除非预算着实有限,只能靠妥协保障期限来满足保额需求。
至于通货膨胀
不论买不买重疾险,通胀都是客观存在的, 抗通胀最好的方式努力赚钱
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今天这一刻的保额对于未来多大意义
既然保险转嫁的是风险,谁能预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从各家理赔数据看近几年重疾年轻化趋势明显
•有客户投保一年内就出险赔付500万重疾保额,当年的重疾险还远不如今天的性价比高,一年保费就要将近20万,
试问这份保险抗通胀能力怎么样?
•也有客户投保后等待期90天还没过就确诊癌症的,被退保费合同终止,而他后悔的是为什么没早买重疾险。
•有人说我挺健康的现在不需要买重疾险吧?
但是,等自己都开始担心身体状况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比你更担心。
现在已经不乏少数的朋友,想买重疾险,但已经买不了。
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结节、一个体检指标异常,
也可能是因为一个并不影响生活工作,甚至被遗忘已久的既往症
30岁的小伙伴近年来体检报告全部正常,只是因为先天性心脏室缺仅2mm而未完全闭合,虽然医生告知无需治疗,也从未影响生活工作,然而,核保结论却是延期。
•有朋友觉得50万终身保额,觉得30年后50万不值钱了,但是人家保费也没涨不是吗?
缴费期20年、30年,不是一直都是交着不到1万的保费吗?不也享受着当下50万的保额吗?
别总拿今天的1万保费和50年后的50万保额来对比,这不公平,不是吗?
况且 保障规划一定是动态规划,按自身条件情况适时适度增补的。
家庭条件改善,自己身价经济能力提升,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同时也有更高的保障需求。
说多可能也无意义,
不只是保险,面对很多事物,只需要问问自己,需要吗?等得起吗?
凡事好与不好,坑与不坑,在于是否适合自己
遇到过很多“买了重疾险之后的感受”,拿来分享下,也许可以提供些前车之鉴。
♦有的人买了重疾险,感觉安心了
•一些人是因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把所担心的风险合理的转嫁,投保后自然觉得安心了;
•但有些人只是 盲目的安心 ,
比如前几天遇到的W女士,跟同学一起买过保险,但买了什么不清楚,保多少也不晓得,只记得去年交了6k保费,要交30年。
拿来保单一看,不过19万保额重疾,附加了20万的意外,姑且不论其买的产品是否性价比过低。单从保额来看,W女士正常工作情况下一年收入近20万,年花销15万左右,试问假若发生重疾,收入中断,又要面对高额医疗花销,维持日常生活,19万的保额有多大意义,是否能够真的安心?
♦有的人买了重疾险,感觉很划算
•一类是,买了没多久,就用到了。
最近两年遇到过几个买了不到一年就获得赔付的,虽然经历了病痛,但经济上得到了安慰,自然会觉得保险划算。
但也有可能因此过度迷信、依赖保险,毕竟不存在完美的保险产品。
•另一类,也是绝大多数的一部分群体,就是 被误导而冲动消费
投保时被洗脑,买的时候被告知“有病看病无病养老”、“安全还能有高收益”等,并因着各样的原因选择了相信所听到的这些话术。
但这类人群“觉得的划算”通常并不长久,大部分人甚至其家人或早或晚,会分辨出被销售时所听到的和事实的差距。
劝所有察桐抱着“划算”的目的购买保险的朋友趁早远离保险,
保险的本质就是“消费品”——花钱转嫁风险
♦有的人买重疾险时,确实避开了某些坑
但同一个产品,一定会有说其好,与说其不好的两类消费者。只是不同的产品,这两类人群的比例大相径庭。
•有些产品确实存在硬伤,之所以存活于这个市场,败燃坦也确实因为市场大环境以及其销售手段导致的。
如果能理性的看,识破销售套路,这类产品自然不会在可选列表之内。
•但毕竟不是非所有的保险产品都有硬伤,而同时也不存在完美的保险产品。
所谓的坑,无非也是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吧?
两个朋友都考虑重疾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即便外在经济条件相仿,假设都是标准健康体。
但A就认定要不分组多次赔付的,哪怕贵了10%的保费,A就认为分组的多次赔付就是一个“坑”;
而B认为我的预算就是这些,在保证保额的前提下,能买到重疾多次赔付的就已经很好了,分组也无妨,只是会关注下病种如何分组。B反而认为,不分组多次赔付的重疾,贵了10%甚至更高,这个价格就很“坑”……
所以, 避开“坑”的最好方式,是明晰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保障。
♦买了重疾险后悔的大有人在
•觉得买早的人,应该不多吧
能买保险的大部分是被传播的“爱与责任”感化了,已经认同保险的理念,确实需要风险转嫁。只是最终所买的那个产段尘品可能传递不了想要的“爱与责任”,转嫁不了自己担心的风险。
•后悔的,常常是买错了的
这类朋友的主要特点,买的时候冲动消费,感性思维,产品导向,甚至不乏少数,买完了都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保什么,只知道自己买过保险而已。
结果某日,恍然大悟,发现买的不适合自己,于是悔不当初……
关于提及的保障问题
如果当下需要一杯水,并且未来这杯水仍有意义,那就先让自己拥有一杯水。未来经济允许,亦或口味要求更高,再丰富自己的储备未尝不可。
何必顾及未来会生产出怎样丰富多样的果汁、气泡水、咖啡奶茶呢?
考虑重疾险,只是担心近一年发生重大疾病,还是只是担心近10年、20年?
如果不担心之后保障中断,再投保可能会因健康问题而拒保,因年龄问题而受到保额限制等问题,那么足额的定期重疾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时,定期重疾的保障时间有限性,便也不能算作“坑”了。
如果还是希望一份终身的保障,也不要再在定期的产品上徘徊了。
除非预算着实有限,只能靠妥协保障期限来满足保额需求。
至于通货膨胀
不论买不买重疾险,通胀都是客观存在的, 抗通胀最好的方式努力赚钱
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今天这一刻的保额对于未来多大意义
既然保险转嫁的是风险,谁能预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从各家理赔数据看近几年重疾年轻化趋势明显
•有客户投保一年内就出险赔付500万重疾保额,当年的重疾险还远不如今天的性价比高,一年保费就要将近20万,
试问这份保险抗通胀能力怎么样?
•也有客户投保后等待期90天还没过就确诊癌症的,被退保费合同终止,而他后悔的是为什么没早买重疾险。
•有人说我挺健康的现在不需要买重疾险吧?
但是,等自己都开始担心身体状况的时候,保险公司会比你更担心。
现在已经不乏少数的朋友,想买重疾险,但已经买不了。
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结节、一个体检指标异常,
也可能是因为一个并不影响生活工作,甚至被遗忘已久的既往症
30岁的小伙伴近年来体检报告全部正常,只是因为先天性心脏室缺仅2mm而未完全闭合,虽然医生告知无需治疗,也从未影响生活工作,然而,核保结论却是延期。
•有朋友觉得50万终身保额,觉得30年后50万不值钱了,但是人家保费也没涨不是吗?
缴费期20年、30年,不是一直都是交着不到1万的保费吗?不也享受着当下50万的保额吗?
别总拿今天的1万保费和50年后的50万保额来对比,这不公平,不是吗?
况且 保障规划一定是动态规划,按自身条件情况适时适度增补的。
家庭条件改善,自己身价经济能力提升,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同时也有更高的保障需求。
说多可能也无意义,
不只是保险,面对很多事物,只需要问问自己,需要吗?等得起吗?
凡事好与不好,坑与不坑,在于是否适合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