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从浮夸型消费,变成了“对比消费”。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变得理性消费。其实这背后,不仅是他们发现了国产已今非昔比,更重要的转变是,他们的消费正变得越来越自信。以前,他们觉得进口不仅是一份商品,就像当年的iPhone,更多代表的是一份面子。但今天,他们开始觉得,用国产华为小米的手机,穿国产安踏李宁的衣服鞋子,也同样能感到自信。
很明显,他们正变得越来越理性和自信。但其实,他们只是一个缩影,今天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都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这场疫情,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清,真正的奢侈品、真正的面子,并不是所谓的进口、所谓的浮夸豪爽消费,而是内心的踏实和手中的钱粮!
2022-07-19
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1.重享乐转变成轻养生,疫情的重压之下,人们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尝试相关的中药滋补品和健康设备。“健康需求”跃升为现在人们的关注焦点。传统的滋补食材比如阿胶、人参、燕窝等等,都需要仔细清洗、长时间熬制等多步骤。制作时间比较久,尤其是对于爱玩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那么大耐心的。在快节奏现代生活压力和疫情焦虑下,年轻人对养生保健产生了“轻滋补”、“轻养生”消费观念的转变。
享乐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健康作息规律是不存在的。今年的疫情,人们开始焦虑起自己的健康起来。他们关注起古法养生、未病先治。其实背后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养生感”。即通过购买养生保健品牌产品获得心理自我安慰和满足。所以他们的养生方式倾向于是不是便捷、轻盈、省时间。
2.冲动消费转变为理性消费
,尤其过去的年轻人因为有父母的零花钱,所以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概念。还有觉得自己未来能够赚很多钱,潜意识就有一种敢于购买各种高价的品牌。只要广告拍的年轻人心动,产品颜值还不错,年轻人一冲动,就会购买。特别是直播间的主播诱惑性的销售话术,很让年轻人上头,控制不住自己。
疫情以后,人们对自己未来收入预期开始减弱,就没有以往的冲动基础。品牌就很难激发出她们随时想购买的冲动。会从广告营销的刺激氛围走了出来,慢慢降温。她们现在购物,会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转变为理性消费、精打细算了。
3.超前消费转变为谨慎消费,以前,品牌都会引导年轻人要活在当下,要做一个最潮流的人。为了自己精致有品位的生活,奢侈品必须买起来。奢侈品可以让你在朋友面前更显档次,让你更加与众不同。那些把收入储蓄起来的人,就像老一辈的人,消费观念已经过时啦。将钱储蓄起来就是不懂得生活。在品牌不断地早买早享受、快乐最重要的宣传之下,很多年轻人刷起了信用卡,不断地超前消费。
这段时间,各种之前不重视的生活必需品,可能就是压倒自己最后一根稻草。人们才明白,超前消费下,在家没有收入,信用卡到期的窘迫感,十分难熬。才明白有意识的积累,才会在最需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经过疫情后,人们开始冷静地对待消费,同时由于疫情极大地打压了年轻人膨胀的消费观,她们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也会明白以前的超前消费就是资本的一种宣传,谨慎消费才会让自己生活的游刃有余。
在快三年的疫情中,人们在消费活行为中思想和理念都有变化。特别是对当下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影响最大:
第一,消费行为从超前消费过渡到节制消
费。在过去半年时间,受疫情影响,全球
经济持续下滑,停工停产、失业待岗轮番
上演,居民个体收入每况愈下的影响犹
在。年轻一代在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上却
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与冷静。超前消
费的冲动得到了抑制,通俗来说就是人们
不敢再乱花钱,消费得到有效的限制。
第二,消费观念从热衷奢侈品转移到必需品。疫情中,很多年轻人见识到没有钱的困苦,而经历上半年是挣钱不易,很多年轻人不再迷恋奢侈品、高消费,他们花钱更精算、实际,减少了盲从消费。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是一个观念的两个极端。
三,消费心理从冲动趋向理性。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从广告“忽悠”的冲动消费心理走出来,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更加勤俭节约、理性消费。过去人们是因为挣钱的预期存在,心理上就有敢于消费底气,容易形成冲动型购物。而现在赚钱的预期减弱,就没有了冲动的基础,难以再激发出想买就买的需求。
第四,消费从线下为主转移到线上为主。居家抗疫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只好把购物转移到线上,如今疫情趋缓,但是人们的在线上手指一点的消费习惯已形成。再要回到从前在线下逛商店购物已是很难。
第五,年轻人也开始重视储蓄和投资。在疫情之前,国内储蓄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
人,年轻人一般是月光族,很少有人把钱存起来未雨绸缪,现在,年轻感受到了挣钱的不易,又体会到没有钱的艰难,经历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非常容易。因此,年轻人也开始储蓄存钱,甚至是拿出一部分前来投资,以为将来打算。
不要小看这些行为变化,有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是一个社会层面的行为变化,必将会影响到整个消费层面,导致市场也随之变化。
疫情在国内已经基本过去,但是人们没见到被压抑的消费反弹,期望的消费V型走势也没有如期而至。特别是家电这样的改善生活品质的商品需求,更是没有出现报复性冲动。显然这种走势与2003年的非典后的走势完全不一样,这到底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次新冠疫情传播面广,持续时间长是人们没有想象到的。疫情初期,人们还以为跟2003年的SARS一样,三两月就会过去,然后是消费市场的V型反转。看来今年不是当年SARS的翻版。
这样一场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节奏灾难,对人们的生活行为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影响已经在后疫情时代体现出来,只不过有些是短期的,存在一段时间后就自然消失。有的则会真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将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行为中。特别是对当下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影响最大:
第一,消费行为从超前消费过渡到节制消费。在过去半年时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停工停产、失业待岗轮番上演,居民个体收入每况愈下的影响犹在。年轻一代在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上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克制与冷静。超前消费的冲动得到了抑制,通俗来说就是人们不敢再乱花钱,消费得到有效的限制。
第二,消费观念从热衷奢侈品转移到必需品。疫情中,很多年轻人见识到没有钱的困苦,而经历上半年是挣钱不易,很多年轻人不再迷恋奢侈品、高消费,他们花钱更精算、实际,减少了盲从消费。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是一个观念的两个极端,只有消费基础再有所大的变化,才能再次扭转。
第三,消费心理从冲动趋向理性。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从广告“忽悠”的冲动消费心理走出来,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更加勤俭节约、理性消费。 过去人们是因为挣钱的预期存在,心理上就有敢于消费底气,容易形成冲动型购物。而现在赚钱的预期减弱,就没有了冲动的基础,难以再激发出想买就买的需求。
第四,消费从线下为主转移到线上为主。居家抗疫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只好把购物转移到线上,如今疫情趋缓,但是人们的在线上手指一点的消费习惯已形成。再要回到从前在线下逛商店购物已是很难。
第五,年轻人也开始重视储蓄和投资。在疫情之前,国内储蓄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一般是月光族,很少有人把钱存起来未雨绸缪。现在,年轻人既看到赚钱的不易,又体会到没有钱的艰难,经历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非常容易。因此,年轻人也开始储蓄存钱,甚至是拿出一部分前来投资,以为将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