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评价陶喆的唱歌?
T2(第二梯队),唱法无脑高喉位,倒嗓严重,没有混音概念。
从声乐角度考虑,陶喆的唱法是反面教材。他的职业生涯之中,集中处于一个上世纪的真假声唱法概念之中,没有混音概念。 巅峰期在2003年的《soul power》演唱会一年,那一年的水准有T1级别。但昙花一现 。
这个和他的经历有关,年轻时和 周杰伦差不多,出道一头扎入作曲,在声乐上两人早期半斤八两 。但是陶喆 的声带机能显然高于周杰伦 ,唱的越久,嗓子倒嗓的越严重。
在具体声域上,陶喆 从F4之后,G4-A4-B4之间,全然是以高喉位作为唱法核心 。C5以上年轻时可以吼上去,但是后续全部是不具备任何质量听觉的假声。 连弱混都算不上。
陶喆是华语歌手之中高喉位导致倒嗓的核心代表人物。简单介绍一下高喉位的错误,和为什么导致倒嗓:
正常的高音,应当是以自发性的胸声参与提供甲杓肌和环甲肌两根韧带肌肉的拉力,让声带进行有意识的压缩,使得声带整体的震动更为紧凑,提供更高音高的震动频率 。这种胸声参与的好处是 健康 ,核心是甲杓肌和环甲肌的锻炼。而且具有真声 情感 质感。同时可以抑制高喉位对于声带的损伤。
但是陶喆的做法是通过 提高喉头的粗暴式方式,直接让咽喉部肌肉和声带进行拉扯,是声带像一根橡皮筋一样,通过拉升到极致的方式提供高音。
压缩,是 声带整体收缩变得紧致坚硬,整体性频率提升 ;能保持真声质感和金属芯厚度,同时以腔体为音高发力点,声带负荷较低。
高喉位,是声带 局部拉长变薄,音高越高,拉得越长 ;声线纤薄、音色杀鸡,高音无法长时间维持。声带紧张度拉满。
这两种做法, 前者是处于 健康 的锻炼领域,因为有一个递进关系。肌肉涉及到:胸腔、甲杓肌、环甲肌。后者是一个粗暴直接作用于声带的拉扯。肌肉直接涉及于声带。
这种差别,就是 健康 和倒嗓的差别。也是陶喆最核心的问题。
以下,简单通过音色、音域、腔体三个角度,阐述一下陶喆的唱功;
1:音色;两点,1:声带底色;2:腔体影响;
陶喆的音色,属于比较集中于声带底色,腔体影响不大。
音色:明亮度拉满,空间度不足,音域差别较大。总体为:青涩青年音色。
陶喆的音色,具有明显的音域性差别。 主要为中低音音色质感完美,声带放松。但是随着中高音开始变得越发纤薄紧张,而且多用假音 。这里的假音,无法达到弱混的质量和声压,听起来具有较大音色割裂感。
但是如果是以CD为例,那么CD的混音修饰可以弥补陶喆音色的较大问题。 所以陶喆的CD和唱片音色差别巨大,远远大于王力宏、林俊杰,周杰伦三人。
2:音域;十分强大。陶喆理论音域:C#2-G4-D5-F5;
陶喆质量音域:C3-G4-B4-D5; 真声最低音-真声最高音-高喉位极限B4-假声质量极限。
陶喆的音域能力,还是十分强大的。质量音域也具有两个八度+2key。 即使是如今倒嗓严重,陶喆损失的也是音色质量,并不是音域能力。音域能力上,陶喆如今还是具有着C3-C5的能力。
在具体音域之上,陶喆最好听的音域应是 G3-F4 这将近一个八度的音高。因为这个音域之中,他的声带紧张度适中,真声质感较大,R&B的旋律线优势发挥的比较完美。
G3往下,开始自发性下压喉头,有部分舌根音听觉,音色老成。F4往上,还是自发性上抬喉头,声带变得局促紧张。声线越发纤细,不具备真声质感。
简单介绍一下陶喆歌曲的常用音域:A4-F5;
陶喆的歌曲,是有着直线下滑的层次。 A4-C5,早年通过年轻可以强行挤压声带,高喉位顶上去。质量非常好,这是公认的。这种质量是高喉位拉扯和声带闭合的结果,力度约等于声带撕裂 。
在C5以上,2002年之后,具有了部分C5-D5的强混能力,可以参考2002年的soul power演唱会。
但是在D5以上的高音,在陶喆的职业生涯之中还不少,但 有一次算一次车祸现场 。
你去翻看陶喆的Live, 集中于《飞机场的10:30》,最高音是Eb5,假音。按照声乐质量,《飞机场的10:30》LIve都是极为不合格的现场 。
腔体:算是个人主要问题;1993年,陶喆以音乐制作人的身份进入音乐圈。直到1997年才开始发行自己的第一张专辑。然后一炮而红,被誉为R&B教父,也算实至名归。但这并不能代表着可以忽视他的腔体问题。
在1997年之后,实际上陶喆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接触声乐指导,效果也比较明显, 2003年的巅峰演唱会也算最好的证明。但是显然声乐学习被或多或少的问题阻挡,陶喆并没有悬崖勒马。 最终倒嗓严重,逐渐成为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四人之末。以下以总体性腔体问题作为讲述核心:
1:腹腔;
陶喆的腹腔,算是比较存在感不强的腔体。除了2003年的演唱上,觉得C5有一定的声压强度外,其他的所有演唱腹腔的气息存在感都极为虚弱。
在具体的腹腔上,陶喆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高音区的腹腔支撑,声线过于纤细的核心源头就在于腹腔过于羸弱。 不论是气息的包容感,还是假声的闭合程度,都和腹腔有着较大关系 。
2:胸腔;
胸腔的利用,在中低音区还算不错 。毕竟 G3-F4之间唱的的确好听,而且配合R&B具有着完美的诉说感。上述说过,声带压缩的核心之一,便是胸声的加入。
在流行唱法之中,胸腔的核心是进行胸声的质感点缀。质感点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中低音的自然模式和高音金属芯的胸声支撑模式。
中低音的自然模式陶喆做的已经很好了,2003年的演唱会之中C3-F4总体都是十分完美的存在。
但是高音区的胸声支撑模式,陶喆显然就是一个问题大户的存在。 首先他个人从A4开始的高音区发音,就是高喉位,高喉位必定造成了胸强的肌肉紧张 。而胸腔支撑的核心是向下的对抗力,以胸腔和腹腔作为和高喉位对抗的辅助效果,确保声带压缩的真声质感处于一个适中状态。
高喉位会导致胸声支撑的破坏,整个人会不由自主的将肌肉牵引往上,包含但不限于:仰头、踮脚的微动作。肌肉牵引往上,必定破坏胸声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高音区的陶喆音色过于纤细,多用假声的原因。
3:咽喉;主要问题核心;
高喉位,倒嗓的神。一切倒嗓都会集中于这个问题。陶喆就是如此。
除了上述所讲的声带压缩之外,咽喉部的技巧还有胸腔辅助的喉位对抗,这是对抗高喉位最好的方式。 起源于美声之中的喉位对抗法,后来被引入流行唱法。林俊杰的SLS唱法就是最常见的流行声乐喉位对抗核心。
主要是通过腔体的肌肉引导进行的部分肌肉对抗,下共鸣腔(腹腔、胸腔)肌肉收缩用力往下,上共鸣肌肉集往上共鸣,以此减缓喉位的自发性。同时咽喉部肌肉进行锻炼,提供强大的力量扼制喉头的上移。
这也是林俊杰为什么如今A4-D5的完美强混和完美声压的源头。
显然陶喆不具备。
4:上颌窦;
陶喆基本的发音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进一步的 面罩共鸣 是不具备的,同时 头声领域陶喆也是欠缺的。 单纯发音倒是可以,但是头声的核心是基于面罩共鸣给与的共鸣腔扩充,达到实现混音厚度的目的。而这正是陶喆所欠缺的。
总体而言, 陶喆的个人魅力集中于R&B作曲。演唱能力上,并不是他个人的强项,以流行声乐知识去评判,他的问题很大。但是陶喆的机体能力已然比周杰伦要强很多。无可厚非吧。
如今的陶喆显然已经弥补了声乐性的不足,虽然普遍降调演唱,但是可听度实际上是增加了不少的。希望他能好好养好嗓子,多创作一些好听的R&B歌曲吧。
陶喆的专辑应该说是我们接触的国内较早甚至可以说是起始 R&B的专辑。Rhythm and Blues,是指「节奏怨曲」或「节奏布鲁斯」。它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蓝调音乐的音乐形式。他的歌应该最贴切于这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