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作文

 我来答
学海语言教育
2022-06-18 · TA获得超过557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7万
展开全部

  议论文的核心问题是逻辑论证,即以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表明论点、阐述道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三议论文作文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议论文作文一

  一九一七年,梁漱溟考北大落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欣赏梁漱溟的才华,特聘梁漱溟为北大讲师。梁漱溟果然没有辜负蔡元培的希望,他刻苦钻研,后来以《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轰动学术界,终成大名鼎鼎的教授和学者。

  试问:如果梁漱溟没有碰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蔡元培,碰到的是一个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主考,他还能成为北大讲师吗?想必又要成为“唯分是举”的牺牲品了。

  分数等于能力吗?我思索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青史留名者极少有高中状元的,连中三元者更是寥寥。也许大家还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旁,落榜后的张继彻夜难眠,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可是,又有谁会记得那年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状元是谁呢?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历经无数科举,却屡试不第。然而,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能力的认可。“写人写鬼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便是后人对他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由此可见: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分数高的人,那么分数高的人能力就一定强吗?也不尽然。

  美院教授陈丹青欲自主出题招考研究生,原因是她发现学校招考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很高,而绘画水平却平平。面对连一篇文言文都翻译不下来的研究生,上海某大学历史教授惊呼:“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背历史课本的庸才。”

  “高考奇才”张非,曾在四年间两度考上北大,一次考取清华,却因迷恋网络被北大、清华开除。一个能在高考中“叱咤风云”的人,却不能抵挡网络的诱惑,这到底是张非个人的悲哀呢?还是我国人才选拔标准的悲哀呢?

  如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一样,对当代的中国学生而言,“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然而,分数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怎样使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应该成为被一个教育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诚然,能力强不一定分数高,分数高不代表能力强。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对选拔标准做一些调整,使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分数上,相信对于人才的选拔还是大有益处的。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课标改革正在各地进行,高考的命题趋势也正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选拔标准将逐步变化,我们的人才素质也将不断提高。

  高三:芦泓

  高三议论文作文二

  何谓人文?在我看来,阐释与人以及与人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学问即是人文;何谓科学?在我看来,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用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即是科学。科学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等;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又可以细分为理学学科和工学学科。

  那么人文和科学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首先,人文和科学产生的时间不同。文、史、哲这些人文类的学科,自有人类活动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了:人们需要运用文字描绘图景,抒发感情,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于是文学就产生了;人们希望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诸后世,让后人少走弯路,于是史学就产生了;人活一世,总是会面对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自然界内的各种奇怪的现象、人自身的生死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能得到答案,人们便不得不想办法给这些问题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于是哲学就产生了。而自然科学的产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的。自然科学颠覆了人们原有对事物直观的认识。比如东汉以前,人们根据自己直观的认识,认为天圆地方,而浑天仪的出现,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渐渐认识到一个现实,自己是生活在球体上。

  再次,人文和科学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不同。人文更侧重于对人感觉的描摹,侧重于纯意识领域的理性思辨,而科学则更侧重于从实际出发,对事实和现象做客观分析。比如说,对于到了秋天叶子为什么会凋落这件事情,人文学者们给出的答案多是感时伤怀,由此引发对生命传承的感悟;而自然科学经过试验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树叶之所以脱落,是因为其中含有脱叶酸的缘故。

  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思辨在人文范围内都是允许的,所以,人文科学的答案往往显得更加丰富,但是在自然科学这个层面,答案有时候有且只有一个。比如着名的六祖慧能的故事,风吹着船上的旗子摇动,有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旗子在动,而六祖慧能却说是因为人心在动,所以才能感觉到风动和旗动。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有道理呢?在人文领域都是一定的道理。可是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我们发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风吹旗子动,是自然界空气流通的缘故。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人眼睛看到了外物,所以也就感觉到了风吹旗动。

  那么,是不是由此得出结论:人文很精彩,科学很呆板呢?当然不是。我认为科学只是严谨,而不是呆板。科学发展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恰恰是一直处于自我否定当中。曾经在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牛顿三定律,被证明只在宏观低速的物体中适用,而改变了这个前提,在宇宙高速当中就不再适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被证明其运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这恰恰说明,科学自身并不呆板。相反,科学本身正变得越来越严谨。

  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正是因为研究人文的学者把严谨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符合受众的认知习惯,佶屈聱牙的科学知识才能在大众当中普及;也正是因为科学的存在,人文领域那些由于人们思辨能力所不及的、具有局限性的错误结论才能被一步步推翻。

  人文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两根支柱,科学让人文更出彩,人文让科学更普及。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科技和人文并重发展,使两者相得益彰。

  高三:芦泓

  高三议论文作文三

  伊索说:“一个人总不能在每件事上都是第一”。在我们失败时,有人会处于巅峰之上,我们不该吝啬欣赏,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同时,我们也不该沉迷低估,因为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将欣赏的眼光吝啬于自己。

  欣赏他人,充实自己。美国在七八十年代已经发明创造了许多探索宇宙的伟大发明,为世界探索宇宙奥秘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也随后制造处东方红一号等去探索宇宙。这不是在欣赏美国科技后的学习借鉴才有的成效吗?如果想中国清朝将自身看做是天朝大国,对西洋的军事机械不屑一顾,最后不过是罗哥挨打的份罢了。

  如果当时的清朝时毕业于名牌学校的学生,那么这个以血换来的教训不正是告诉我们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也不应该高估自己,而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人不可能总在每件事上得第一,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也总会有不如人的地方,何不大方一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充实自己。

  路边的野草不如温室的玫瑰那般眼里,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美誉,因为它们不曾吝啬过欣赏的眼光给自己,即使在糟糕的环境中也旺盛生长。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肯定自身的价值。马云说:“如果你像我毕业于三四流的学校,就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马云没有因为自己毕业于三四流学校二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也没有关系,他三次高考圆了大学梦,但却没有因为这样停滞不前,建立了阿里巴巴,淘宝网,并吞并了雅虎,这无一不是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没有否定自己家中的体现啊!

  没有人说毕业于名牌大学就一定有出路,三四流的学校一定是辛苦命或碌碌无为。成功的关键不过是在于你是否吝啬自己欣赏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便会收获自己没有的东西,填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在以后的道路越走越稳,没有犹豫。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就能使自己这只“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越来越开阔,欣赏的去看,变不会让自己编的自负和过于谦卑,内心也少了对优秀事物的嫉妒,自己也能得以成长,人生路上也少了些沉重,多了分愉悦。

  你可以对物质财富吝啬,但不能对欣赏的眼光吝啬。对于名牌大学毕业,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因为我们拥有无尽的知识财富,也许我们没有的是对社会基层环境的认识;在三四流大学毕业的,更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之前的道路也许会不顺利,但我们还能用未来的时间逐渐一条新的道路,通向成功。

  不管之前的道路如何,已然成为了过去。我们需要的是眺望未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别人,为未来的道路铺上鲜花,嗅着花的馨香,用轻快的步伐迈向未来。

  高三:CLOVER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