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音乐的互通性

 我来答
曦莲滩8177
2022-06-06 · TA获得超过69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6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14万
展开全部
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都是我们竭力用来表达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只是不得不承认,音乐拥有更高的创作门槛和领悟门槛,这个结论主要针对于古典音乐,而现行的流行音乐相较从前,标准是略有下调的。这次主要想聊一聊音乐与文学的互通性、音乐的评价标准、如何去欣赏音乐等一些基础的问题。

对音乐的顿悟产生在和一位朋友去听了琵琶大师的公开课后,归途上她与我分享到她听音乐时的感受,小时候她的音乐课上老师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她感受到了似雾飘散似雨朦胧,柔和的阳光从缝隙中缓缓出现的景象,她猜测这是在表现清晨。结果这首曲子真是如此。她这一席话让我开始思考音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个雨雾飘渺的清晨,文学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音乐家也有,但如何把这么多的音符、这么多的和弦组合起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意境,这就是很见功力的事了。这时候我才真正想明白,音乐的音符就是我们的文字,文学家苦心经营打造出文章,音乐家匠心独具创造出乐章,两者都是承载着爱与美,并且可以流传下去的给予世界的礼物,只是两者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罢了。而这是由于形式的不同,才能让我们的审美感官得以丰富多元,或是叠加美感。现在的我喜欢在看书时听肖邦的乐曲。当然,我也有一邪招。每次收到导师给的修改意见邮件时,我便播放《命运交响曲》,跟随者开头的几声bangbangbangbang点开邮件,在狂风暴雨命运翻转中看完修改意见,最后平息,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能承受的。

古典音乐已经自带着评价标准了,他们经历了时代的检阅才能来到我们耳边。因此古典音乐大可听到一首欢喜一首。对于流行音乐,音乐标准就可能会比较复杂。特别是制作音乐的功能已经完全拆解分配,音乐从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创造变成了大学课上的presentation。像我这种对音乐保佑一定希望的人是不免不太喜欢这一形式的。之前又出现了李裁缝事件,接着又是惊雷,更不用提花粥等一系列事件。让我对音乐标准进行了深深的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流行音乐。传唱度高的?以上几位都是音乐流量霸主,可这些音乐确实不怎么地。词写得好的?确实可以靠这一标准筛掉很多歌曲,但音乐与词是不同的,我们也需要强调曲的重要性。编曲来自国外或者特别有新意?比如用了什么七段叙事法?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真的太复杂了。

后来我想到一个很实用的评判标准:这首歌是否能让人一听再听再再听且能让人唱出来。这个标准看似粗糙,却很实用。一听再听再再听的意思是要求编曲作词等有深度,在每次听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设计感,甚至可以一层一层地听:鼓点怎么加的?贝斯怎么铺底的?这个弦乐与人声的叠加切换?这个吉他在这个时候加入敬造了什么目的?这首歌曲里混合了几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才是一首歌经得过考验的因素所在,一首优秀的歌曲应该是极度饱满的,内丰而外秀,能够在一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这要求符合韵律和乐理)又能在细品中体味到创作者的巧妙设计。其二是传唱度的问题。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的。一首歌如果好听,是一层的喜悦,如果听者能唱,则又是另一层的喜悦。相当于文学家的作品使得读者自己也拿起笔来开始创作,且不论创作得是否优秀,但拿起笔开始写作时,原作家的写作生命就已经得到了延续。音乐也是一样,创唱度高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首歌是大众可以触及并自己二次创作的,而不仅仅只是创作者一人的自说自语。所以结合标准的这两个点,我们可以对一些所谓的传唱度很高的网红歌曲进行评判,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们给大众带来的欢乐,可这种欢乐是短时性的,难以停留的。经典之所以可以长期存在并受人关注,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的内涵丰富。而这些快速音乐是达不到这一点的。

回到如何去欣赏的问题,音乐与文学一样,都是快乐导向。所以尽可放轻松,爱怎么听怎么听。你既可以只是蜻蜓点水欢喜于表面,也可以像之前提到的一层一层听,与创作者灵魂碰撞,感受其中深意。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兼具包含多种听者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