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展开全部
问题一:人类语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语言究竟出现在人类历史的哪一刻,学者们一度众说纷纭。曾经在很长时间内,学界将讨论语言的起源视为不严肃的行为。据说,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甚至命令禁止讨论这一话题。这一禁忌直到不久之前还余音未绝。过去有学者认为,早在180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原始的人类语言就诞生了。不过,遗传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都一致支持语言学家尼科尔斯(Johanna Nichols)的研究。她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推算出,人类语言产生于10万年以前。
问题二:中国语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
问题三: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的文字
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过去,人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1977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登封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掘出东、西两座小城的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夏代文字资料。 例如,在西城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陶胎烧制前刻划的文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像两手有所执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该陶器所有者的族氏。这个字非但不是刻划符号,而且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阶段,是个会意字,所以是真正的文字,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在夏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
问题四:语言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和应用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徒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人类语言的发展在刻画文字阶段基本呈单一的形式发展,这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语言文字有一个根本的文明源头――中华南方首创水稻农耕文明。这也就不难解释古人类虽或在东亚、南亚,或在西亚、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亚四去游动,但他们的刻画象形文字却大同小异、基本相同的缘由。人类最早的文字――中华刻画文字虽然后来在西亚、北非派生出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唯一象形文字还是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刻画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隶书、楷书、宋体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华赛(闪)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形象字在古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母文字,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如果不是这一字母文字的产生,使人类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式趋于纷乱复杂,今天人类的文字应当是由汉字统一的。
在字母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以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文明为源头([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产生了湖南彭头山和高庙、河南贾湖等比较早的象形文字文明。这个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岛、西亚、东北非的扩散过程中创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印度达罗毗荼语印章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此文字后来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这其实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解)和古埃及圣书字,同时,由于中华先祖的一部分东移美洲,也把象形文字带到了美洲。
上面已经提到字母文字的产生与中华闪族(赛种或叫闪米特人)关联。闪(陕)族,我国西北萨满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华伊犁河流域一带。中华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进逼不得不从昆仑山一带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带的闪族西迁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纪,闪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象形文字在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语言文字的共同来源。一般地,西欧国家是以拉丁字母创造其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拉丁语国家;东欧国家则多以斯拉夫字母创造自己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斯拉夫语国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 *** 、犹太字母等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一般地,西亚以 *** 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度梵文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米、 *** 等字母,东亚广大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汉语为其书面语。美洲殷弟安人虽带去了中华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语言文字没有多少发展;东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 *** 字母的影响;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生长在这里的民族还相对处于落后状况之下,大多还只是一些没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语言。我国历史上一些创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满、维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
近代历史后,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拉丁字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有本国文字语言或使用汉语的国家也纷盲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英语。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罪......>>
问题五:普通话是什么时候出现,谁发明的?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普通话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是根据人民群众总结而来的。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 *** 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
2014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
问题六:韩国语言和韩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世宗国王与“训民正音”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训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谁、具体在什么时间创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韩国指定为国宝第70号,1997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训民正音”是一种表音文字,由17个子音和11个母音组成。17个子音字按口型和舌位发音器官的样子创造,按发音不同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等,这同现代语音学分类基本一致。又根据声音的清浊,把子音分成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11个母音中有3个基本母音,它们是按照古人认为的宇宙“天、地、人”的生成次序创造的,其他母音则根据这3个基本母音创造。这28个字母经过56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3个子音和1个母音被淘汰了,目前在朝鲜和韩国只使用24个子音和母音。用24个子音和母音,可以组成7万个朝鲜字,而这些字又可以组成7亿多个词汇,如此浩如烟海的文字是用之不尽的。 朝韩文字改革中的“汉字” 传统的朝鲜语词汇包括固有词和外来词两大类。固有词是指朝鲜语里原来就有的本国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这其中有近70%源于中国的汉字词,这些词汇在朝鲜文中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后,曾大肆封杀朝鲜语文,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不准使用朝鲜语,姓氏也必须改用日本姓氏。 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
问题七:日本的语言、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马来-波利西亚语言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g”、“x”、“y”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威望。
问题二:中国语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
问题三:中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的文字
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过去,人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1977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登封县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掘出东、西两座小城的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夏代文字资料。 例如,在西城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陶胎烧制前刻划的文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像两手有所执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该陶器所有者的族氏。这个字非但不是刻划符号,而且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阶段,是个会意字,所以是真正的文字,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在夏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
问题四:语言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和应用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徒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人类语言的发展在刻画文字阶段基本呈单一的形式发展,这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语言文字有一个根本的文明源头――中华南方首创水稻农耕文明。这也就不难解释古人类虽或在东亚、南亚,或在西亚、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亚四去游动,但他们的刻画象形文字却大同小异、基本相同的缘由。人类最早的文字――中华刻画文字虽然后来在西亚、北非派生出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唯一象形文字还是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刻画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隶书、楷书、宋体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华赛(闪)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形象字在古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母文字,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如果不是这一字母文字的产生,使人类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式趋于纷乱复杂,今天人类的文字应当是由汉字统一的。
在字母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以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文明为源头([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产生了湖南彭头山和高庙、河南贾湖等比较早的象形文字文明。这个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岛、西亚、东北非的扩散过程中创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印度达罗毗荼语印章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此文字后来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这其实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解)和古埃及圣书字,同时,由于中华先祖的一部分东移美洲,也把象形文字带到了美洲。
上面已经提到字母文字的产生与中华闪族(赛种或叫闪米特人)关联。闪(陕)族,我国西北萨满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华伊犁河流域一带。中华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进逼不得不从昆仑山一带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带的闪族西迁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纪,闪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象形文字在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语言文字的共同来源。一般地,西欧国家是以拉丁字母创造其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拉丁语国家;东欧国家则多以斯拉夫字母创造自己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斯拉夫语国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 *** 、犹太字母等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一般地,西亚以 *** 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度梵文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米、 *** 等字母,东亚广大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汉语为其书面语。美洲殷弟安人虽带去了中华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语言文字没有多少发展;东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 *** 字母的影响;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生长在这里的民族还相对处于落后状况之下,大多还只是一些没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语言。我国历史上一些创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满、维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
近代历史后,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拉丁字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有本国文字语言或使用汉语的国家也纷盲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英语。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罪......>>
问题五:普通话是什么时候出现,谁发明的?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普通话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是根据人民群众总结而来的。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 *** 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
2014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
问题六:韩国语言和韩国文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世宗国王与“训民正音”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训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谁、具体在什么时间创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韩国指定为国宝第70号,1997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训民正音”是一种表音文字,由17个子音和11个母音组成。17个子音字按口型和舌位发音器官的样子创造,按发音不同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等,这同现代语音学分类基本一致。又根据声音的清浊,把子音分成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11个母音中有3个基本母音,它们是按照古人认为的宇宙“天、地、人”的生成次序创造的,其他母音则根据这3个基本母音创造。这28个字母经过56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3个子音和1个母音被淘汰了,目前在朝鲜和韩国只使用24个子音和母音。用24个子音和母音,可以组成7万个朝鲜字,而这些字又可以组成7亿多个词汇,如此浩如烟海的文字是用之不尽的。 朝韩文字改革中的“汉字” 传统的朝鲜语词汇包括固有词和外来词两大类。固有词是指朝鲜语里原来就有的本国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这其中有近70%源于中国的汉字词,这些词汇在朝鲜文中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后,曾大肆封杀朝鲜语文,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不准使用朝鲜语,姓氏也必须改用日本姓氏。 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
问题七:日本的语言、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关于日本语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许多学者认为,从句法上说,日语接近诸如土耳其语和蒙古语之类的阿尔泰语言。日语在句法上与朝鲜语相似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马来-波利西亚语言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代日本的文字体系包括起源于中国的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对于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汉字曾被称作“真名”。虽然中国人对汉字并不陌生,但遇到诸如:“g”、“x”、“y”等汉字时,还是会感到困惑。这些字是日本人创造的汉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当然日语汉字的发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来表示,而且一个汉字通常都有多个读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个读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汉字传到日本后,这个汉字本身的汉语读音也随之传入,这种读音称为“音读”,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语中固有词语假借汉字表示该意义时的读音,成为“训读”。如上例中的“き”。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汉语书写在五、六世纪某个时候被介绍到日本去时,日本用从汉字改变而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个语音书写体对汉语书写体进行了补充。
日本现仍有许多当地方言。在诸如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以东京话为基础的标准日语已逐渐推广到整个国家,但特别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讲的方言继续保持繁荣,并保留着其威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