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元曲是什么意思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
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
元曲是什么意思啊
元曲(文艺形式)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指的是什么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什么是元曲?
简单的说。就是诗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盛行在元朝
元曲包括什么?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
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
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
,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
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
、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
元曲中的科是什么意思
唱,科,白,科就是动作,打戏
元曲中的“外”是什么
外是只“末”这个行当中的“外末”,不过对元杂剧这块没太仔细研究过,而且元杂剧中对行当的区分远没有后世具体。
元曲是指什么
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说白了就是元代戏曲。。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
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
元曲是什么意思啊
元曲(文艺形式)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指的是什么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什么是元曲?
简单的说。就是诗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盛行在元朝
元曲包括什么?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
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
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
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
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
,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
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
、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
元曲中的科是什么意思
唱,科,白,科就是动作,打戏
元曲中的“外”是什么
外是只“末”这个行当中的“外末”,不过对元杂剧这块没太仔细研究过,而且元杂剧中对行当的区分远没有后世具体。
元曲是指什么
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说白了就是元代戏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