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被称为儒家的荀子会有韩非这法家弟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道」、「儒」、「墨」、「法」……等等,家数繁多,俱为后人为易于规划而统称分类。 他们的学说来自哪个学派﹙家﹚,或标榜自己是甚么学派﹙家﹚,都不及后人认为他属甚么学派﹙家﹚重要! 荀子的学说来自儒家,其学说亦切合儒家思想,故后人将他归入儒家之列,而韩非亦确实师承荀子,但他也同时受当时法家的其他学说影响﹙如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继而在其学说上认定了「法、术、势」等三方面的重要。 需知学派之划分,乃以其学说而论其人。虽然韩非师承儒家的荀子,但他的论点与主张又与荀子不同,切合法家更多于儒家,所以将他归入法家之列。 可能这样,而有点混乱吧,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较详细的历史资料,可看下址《中国哲学简史》
参考: ebaomonthly/window/liter/philch/philch_cont
荀子作为儒家,他同孔子一样,心目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 系、习性关系以及古今、礼法之争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 美的人格。不过,荀子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孔子所惊呼的"天下无道",也不同于孟子所哀 叹的"世道衰微",而是"臣使诸侯一天下"(11),"四海之内若一家"(12)的时代,即诸 侯争霸即将结束,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即将来临。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荀子在论及 圣人理想人格时,就不仅注意理想人格"内圣"的一面,而更加强调"圣人"的外在事功的 一面。《荀子‧王霸》有一段论述:"修百王之法,若辨黑白;应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 要节而安之,若运四肢;要时立功之巧,若昭四时;平政和民之善,化万之众若博一人;如 是,则可谓圣人矣。"这是讲"圣人"把握先王之成败得失,如辨别黑白那样清楚;善于应 变而作出决策,如同数一、二、三那样容易;及时知晓立功的机会,如了解自己四肢那样准 确;将万人安定下来,如同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样的"圣人"所畸重的不能不是"外王" 了。"内圣外王"作为儒者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孟、荀都是共同的,不过,荀子比较自觉 地察觉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细微的差异,故说:"圣人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13)"尽伦"为人道之极,是主观的;"尽 制"为事功之极,是客观的。只有兼两"尽"于一身的"圣王",才是主客观统一的体现, 即"尊圣者王"(14),这可以看作是对内圣外王的确切解释。往后的《礼记‧大学》提出了 三纲领八条目,这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圣外王之学的理论体系,对宋明有极大的影响。 荀子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荀子不仅一般地承认人类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而且把这种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19),"辨物"和 "治人"这类意识活动只有人类才有。他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 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20) 意谓自然界的各种物 质形态,由无机物、植物、动物到人类,都是由气构成的;而在这众多的物质形态中,只有 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即人类,才既有生命和知觉,又有道德。知觉依存于某种有生命的物质, 而道德、情感和"辨物"的智慧则依存于人人形体。荀子还认为人"能参",即人类具有参 与、配合天地化育万物的巨大力量和伟大作用。这就既克服了老庄自然无为的片面观点,同 时也避免了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作用的唯心观念,对先秦天人之辩作出了正确的总 结,在更高的阶段上达到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在真、善、美等方面都要求得到发展,这不只是孟子,同时也是荀子的主张。《荀子‧勤学》 中有一段论述,深入、全面的表述了荀子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思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完 全、纯粹的人格才是真正美的人格。这就要求人的能力在知、情、意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 展。荀子十分重视"智﹝知﹞"在培养理想人格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承认人有认识客观事物 的能力,而客观事物也有可被认识之理。所以荀子视"诵数"、"思索"以求融会贯通为"成 人"的首要条件。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强调学习、求知时 应有永不止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过,荀子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还要贯彻实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22) 学止于行,才能真正明晓事理,"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23),"行"就 是道德践履,就是行其所知晓的伦理规范,这样理论就化为德性。人们通过学习、思索、力 行和修养的途径,用礼义来培养自己,养成"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 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的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如目好色、耳好声,品好味那 样自然﹞,那便是"积善成德",真正形成德性、造就"成人"了。 在荀子看来"积善成德"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过程,这得靠意志力来坚持,荀子十分重视意志 在培养"成人"中的作用,在道德领域中,意志自由是必要的前提之一。选择和专一是意志 的双重品性,"心容,其择也无禁"(24),就是指的意志的自由选择。但当目标、理想一旦 确定后,专一的品性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生由乎是,死由乎是","权力不能倾,群 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置生死于度外,不受外力的胁迫,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 前进。具有这样"德操"的人"能定能应"即能应付一切时局的变化,这自然是非一般人所 具有的品性,而是"成人"的品性了。 除了"知"与"意"外,荀子对"情"﹝情感﹞的培育与"成人"的内在联系非常重视。他 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25)以为愉悦的情感是人所不 能免的,所以人不能离开音乐艺术。但是人的情感存在着为恶的可能,"夫民有好恶之情而 无喜怒之应,则乱"。荀子知道,情同知、意一样,是人的生命中一股强大的力量,不能仅 靠外在的礼义来硬加约束,还需要乐教﹝包括音乐、舞蹈、诗教等﹞,也即美感教育在情感 上加以疏导和转化,"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26)这样的疏导和转化, 虽也有使人的内心情感自然而然地同统治者秩序的稳定性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但也是人格 境界上日趋完美的必要手段。乐教有去"邪污",动"善心"的升华作用,使人的品格"全" 而"粹"。 总之,荀子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强调理想人格应该是知、 情、意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对后世儒学影响极大。 究竟如何来培养这种仁智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呢?儒家认为要通过学习、教育和修养。儒学 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儒学是教人育人之学。尽管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一个重先天,一 个重后天,但都认为要通过学习、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德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成功的教育,不仅可以使人脱离愚昧、脱离低级趣味,而且可以使人成为对社会 有用的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这就是"百年树人"的东方哲理,也是儒家思想的精 华之一。 与孟子不同,荀子讲性恶论,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论点。在荀子看来"性"是指自然的 赋予,即人的自然本质;"伪"是人为。自然的禀赋不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作为得到的, 而礼义则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作为得到的。所以礼义出人伪﹝为﹞,非出于天性。这样便 反对了天赋道德论,肯定了德性是后天养成的。荀子又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 以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以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 成积也。"(31)是说天性不是出于人为,然而可以改造;后天的积习本来不是我所有,然而 可以由人力获得。生活安排和习俗可以使人天性改变;专一而不分心,就可以把经验积累起 来。荀子和许多旧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说:"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越人安于越地,楚人安于楚地,君子安于中原,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习俗的缘 故(见《荀子‧荣辱》)。 ------------------------------------------------------------------------------------------------------------------- 平 韩非为韩国的公子,与李斯一同拜荀子门下学习。 在韩非生长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小的国家,但由于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书韩王陈述他的思想,而不为所用。之后《韩非子》一书流传到秦国,书中内容被秦王嬴政所欣赏,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在狱中服毒自尽。 思想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破门立派
青出于蓝! 相传墨家墨翟也是受业于儒家
因此所学未必是所长
亦无所谓门户之分! 况且
孔孟太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层面中
难矣实行
而法家的权术势正好可以补其不足之处
看历朝莫不是政治理念称「儒」
而行政实为「法」!就知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补互惠!所以可以看成是韩非这徒弟
对师傅所教进行补充!
参考: ebaomonthly/window/liter/philch/philch_cont
荀子作为儒家,他同孔子一样,心目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 系、习性关系以及古今、礼法之争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 美的人格。不过,荀子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孔子所惊呼的"天下无道",也不同于孟子所哀 叹的"世道衰微",而是"臣使诸侯一天下"(11),"四海之内若一家"(12)的时代,即诸 侯争霸即将结束,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即将来临。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荀子在论及 圣人理想人格时,就不仅注意理想人格"内圣"的一面,而更加强调"圣人"的外在事功的 一面。《荀子‧王霸》有一段论述:"修百王之法,若辨黑白;应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 要节而安之,若运四肢;要时立功之巧,若昭四时;平政和民之善,化万之众若博一人;如 是,则可谓圣人矣。"这是讲"圣人"把握先王之成败得失,如辨别黑白那样清楚;善于应 变而作出决策,如同数一、二、三那样容易;及时知晓立功的机会,如了解自己四肢那样准 确;将万人安定下来,如同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样的"圣人"所畸重的不能不是"外王" 了。"内圣外王"作为儒者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孟、荀都是共同的,不过,荀子比较自觉 地察觉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细微的差异,故说:"圣人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13)"尽伦"为人道之极,是主观的;"尽 制"为事功之极,是客观的。只有兼两"尽"于一身的"圣王",才是主客观统一的体现, 即"尊圣者王"(14),这可以看作是对内圣外王的确切解释。往后的《礼记‧大学》提出了 三纲领八条目,这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圣外王之学的理论体系,对宋明有极大的影响。 荀子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荀子不仅一般地承认人类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能力,而且把这种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19),"辨物"和 "治人"这类意识活动只有人类才有。他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 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20) 意谓自然界的各种物 质形态,由无机物、植物、动物到人类,都是由气构成的;而在这众多的物质形态中,只有 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即人类,才既有生命和知觉,又有道德。知觉依存于某种有生命的物质, 而道德、情感和"辨物"的智慧则依存于人人形体。荀子还认为人"能参",即人类具有参 与、配合天地化育万物的巨大力量和伟大作用。这就既克服了老庄自然无为的片面观点,同 时也避免了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作用的唯心观念,对先秦天人之辩作出了正确的总 结,在更高的阶段上达到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在真、善、美等方面都要求得到发展,这不只是孟子,同时也是荀子的主张。《荀子‧勤学》 中有一段论述,深入、全面的表述了荀子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思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完 全、纯粹的人格才是真正美的人格。这就要求人的能力在知、情、意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 展。荀子十分重视"智﹝知﹞"在培养理想人格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承认人有认识客观事物 的能力,而客观事物也有可被认识之理。所以荀子视"诵数"、"思索"以求融会贯通为"成 人"的首要条件。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强调学习、求知时 应有永不止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过,荀子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还要贯彻实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 明也。"(22) 学止于行,才能真正明晓事理,"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23),"行"就 是道德践履,就是行其所知晓的伦理规范,这样理论就化为德性。人们通过学习、思索、力 行和修养的途径,用礼义来培养自己,养成"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 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的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如目好色、耳好声,品好味那 样自然﹞,那便是"积善成德",真正形成德性、造就"成人"了。 在荀子看来"积善成德"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过程,这得靠意志力来坚持,荀子十分重视意志 在培养"成人"中的作用,在道德领域中,意志自由是必要的前提之一。选择和专一是意志 的双重品性,"心容,其择也无禁"(24),就是指的意志的自由选择。但当目标、理想一旦 确定后,专一的品性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生由乎是,死由乎是","权力不能倾,群 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置生死于度外,不受外力的胁迫,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 前进。具有这样"德操"的人"能定能应"即能应付一切时局的变化,这自然是非一般人所 具有的品性,而是"成人"的品性了。 除了"知"与"意"外,荀子对"情"﹝情感﹞的培育与"成人"的内在联系非常重视。他 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25)以为愉悦的情感是人所不 能免的,所以人不能离开音乐艺术。但是人的情感存在着为恶的可能,"夫民有好恶之情而 无喜怒之应,则乱"。荀子知道,情同知、意一样,是人的生命中一股强大的力量,不能仅 靠外在的礼义来硬加约束,还需要乐教﹝包括音乐、舞蹈、诗教等﹞,也即美感教育在情感 上加以疏导和转化,"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26)这样的疏导和转化, 虽也有使人的内心情感自然而然地同统治者秩序的稳定性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但也是人格 境界上日趋完美的必要手段。乐教有去"邪污",动"善心"的升华作用,使人的品格"全" 而"粹"。 总之,荀子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强调理想人格应该是知、 情、意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对后世儒学影响极大。 究竟如何来培养这种仁智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呢?儒家认为要通过学习、教育和修养。儒学 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儒学是教人育人之学。尽管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一个重先天,一 个重后天,但都认为要通过学习、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德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成功的教育,不仅可以使人脱离愚昧、脱离低级趣味,而且可以使人成为对社会 有用的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这就是"百年树人"的东方哲理,也是儒家思想的精 华之一。 与孟子不同,荀子讲性恶论,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论点。在荀子看来"性"是指自然的 赋予,即人的自然本质;"伪"是人为。自然的禀赋不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作为得到的, 而礼义则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作为得到的。所以礼义出人伪﹝为﹞,非出于天性。这样便 反对了天赋道德论,肯定了德性是后天养成的。荀子又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 以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以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 成积也。"(31)是说天性不是出于人为,然而可以改造;后天的积习本来不是我所有,然而 可以由人力获得。生活安排和习俗可以使人天性改变;专一而不分心,就可以把经验积累起 来。荀子和许多旧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说:"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越人安于越地,楚人安于楚地,君子安于中原,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习俗的缘 故(见《荀子‧荣辱》)。 ------------------------------------------------------------------------------------------------------------------- 平 韩非为韩国的公子,与李斯一同拜荀子门下学习。 在韩非生长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小的国家,但由于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书韩王陈述他的思想,而不为所用。之后《韩非子》一书流传到秦国,书中内容被秦王嬴政所欣赏,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在狱中服毒自尽。 思想 韩非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用法、术、势结合起来治理国家。
破门立派
青出于蓝! 相传墨家墨翟也是受业于儒家
因此所学未必是所长
亦无所谓门户之分! 况且
孔孟太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层面中
难矣实行
而法家的权术势正好可以补其不足之处
看历朝莫不是政治理念称「儒」
而行政实为「法」!就知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补互惠!所以可以看成是韩非这徒弟
对师傅所教进行补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