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类风湿因子的医学检查
- 4.1 检查名称
- 4.2 分类
- 4.3 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原理
- 4.4 试剂
- 4.5 操作方法
- 4.6 正常值
-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 4.8 附注
- 4.9 相关疾病
1 拼音
lèi fēng shī yīn zǐ
2 英文参考
Rheumatoid factor
3 概述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无种属特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某些病理因素如变性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产生RF。RF与天然IgG结合能力较差,但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IgG或聚合IgG反应。现已证实,IgG分子重链的CH2功能区富含有天冬酰胺交联形成的寡糖,该糖蛋白据谓是与RF反应的抗原结合表位。RF有IgG、IgA、IgM、IgD、IgE 5种类型,检测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检测RF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胶乳凝集试验和ELISA法,胶乳法主要测定的是IgM类RF。ELISA法则可用于测定不同Ig类别的RF,而且还可实现定量检测,较有实用价值。
4 类风湿因子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类风湿因子
4.2 分类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测定
4.3 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原理
(1)胶乳凝集试验: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2)双抗原夹心ELISA法:用热凝聚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待测血清中如有RF,可与之结合,并与随后加入的酶标记热凝集IgG反应,最后加底物呈色,根据呈色程度可判定RF的水平。该法所测为各种Ig类别RF的总和。
(3)间接ELISA法:该法主要用于RF的分类测定,其原理与一般的ELISA间接法相同,分别用抗人IgG、IgA、IgM为酶标记结合物,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标记物常使用抗体的F(ab')2片段。
4.4 试剂
同乳胶凝集试验法。
4.5 操作方法
同乳胶凝集试验法。
4.6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RF滴度<1∶20(胶乳凝集试验)。
IgGRF<186U/ml、IgARF<261U/ml、IgMRF<226U/ml(间接ELISA法)。
亦可依据对正常人群的调查,得出总RF的临界值(双抗原夹心ELISA法)。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RA患者血清中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未经治疗的RA病人RF阳性率约为80%,胶乳法滴度常在1∶160以上,正常人中约有1%~4%呈弱阳性反应。
(2)各类Ig中,IgG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炎症状密切相关;IgA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性的一个指标,IgDRF研究甚少;IgERF除RA病人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IgM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则无密切关系。
(3)在非RA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4.8 附注
正常人阳性者大约占2%,且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有升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