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不吃嗟来之食写作文
1. 作文,不吃嗟来之食,800字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
嗟来之食也可谓有侮辱之意,“嗟”是对施舍的简称,是对人们人格与尊严的侮辱与践踏。所以嗟来之食不能吃。
着名画家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
如果把人的尊严比作一件物品,物品掉到地上,就好比尊严被践踏,道歉就好比把物品捡起来,那物品要么会脏了,要么会支离破碎。同样的道理,当尊严已经被玷污、践踏、侮辱,尊严已经支离破碎,而又不能丢进洗衣机里,所以 活在没有尊严的世界里,生命还有何意义?虽然说生命是宝贵的,那尊严就不宝贵了吗!那尊严就是呼之则来,唤之则去的吗?回望历史,人们都为了生命去放弃尊严,命不一样也不会胜利吗!视死如归的叶挺将军,宁死不屈的杨开慧,女中豪杰刘胡兰……,这些人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尊严放弃生命的吗!不也正如那贫穷的逃难者一样吗?我认为尊严高于一切,尊严是生命的支柱,生命因尊严而充实, 没有了尊严的生命,褪掉了生命该有的金色内涵,只剩下黯淡的躯壳,那生命有何意义。
2. 关于嗟来之食该不该吃的作文500字
古人有“宁死不受嗟来之食”之说,而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不应该不受嗟来之食,而且要善于受嗟来之食。
孟子之说,我是万万不能与之苟同的。依其言,不受嗟来之食是因为受到了轻视,被人践踏了尊严,当然,孟先生的用意或许并非如此,但这种做法依然让我感到反感。在当今社会,处处充斥着势力的肮脏思想,被人轻视实在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难道因为这样就放弃自己的生命了吗?未免太可笑了些,对这样的人,我只能称他们为懦夫,不敢接受被人另类的眼光,不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摆出一种“乞丐也正直”的姿态,甚至用生命来论证,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常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今天受到的耻辱并不是真正的耻辱,因为我们还有明天,明天我们要摆脱耻辱,让那些曾经嘲笑过我们的人收起他们令人厌恶的嘴脸来仰视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要说,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坚强的心理,用灭亡来证明高尚是徒劳的、无用的,我们不能那么做,我们要自强,要敢于走自己的路,起伏兴衰都是平常之事,当处于低谷时,也许最艰难的不是如何崛起,而是如何化解别人对自己的影响,精神上的恐惧过去了,站起来就指日可待。
他,败给刘邦,江边自刎。
他,饱受屈辱,却不忘国仇,最终灭吴.
我们要做后者,不要效仿前者.
生时既可作人杰
何必死后为鬼雄
当你有一天真的走投无路、穷困潦倒时,一定要善于受嗟来之食,饿死不能改变什么,最理性的做法是要忍受屈辱,抓住时机,追寻生命的另一个起点。
3. 嗟来之食到底吃好还是不吃好
是吃,还是不吃 ——辩论赛观后感 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综合实践课,我们班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大赛.我们班分成了两方,一方是正方,他们的观点是:不吃嗟来之食.另一方是反方,他们的观点是:可以吃嗟来之食.正方辩手是:松柠、泽森、延鹏、吴静瑜.反方辩手是:祥宇、镕泽、彬彬、颖怡. 我支持反方观点.因为如果灾民不吃嗟来之食,那灾民就会饿死.即使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生命.俗话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尊严可以再有,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在辩论赛中,我方辩友说了一句值得让人深思的话:“民以食为天.”是呀,民以食为天,如果连天都没有,连天都塌了,那何来尊严呢?要想有尊严,生命是必需品也是基础品,如果必须品都没有了,何来尊严?其实在“嗟来之食”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我们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在最后,富人黔敖向灾民道歉了.我认为,灾民完全可以吃完东西后,再帮富人黔敖做一些事,就像石油大王哈默一样. 伟大的越王勾践和大将军韩信也受过常人无法忍受的耻辱,但他们最后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们也失去过尊严,但他们最后都成功了,人们也仍然赞美着他们.俗话说:“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后来我思考了一会,我认为应该思考“屈”值不值得,再来决定该不该“屈”.我认为文中的灾民屈是值得的.如果灾民死了,那他的尊严永远只有那么多,如果灾民吃了东西,活了下来,那他以后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尊严.这是我读完“嗟来之食”后最大的感受. 总之,我认为灾民应该吃嗟来之食,因为尊严可以再有,生命仅有一次.而且灾民的这次“屈”可以是值得的。
4. 论“嗟来之食”作文
论“嗟来之食”古有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自古人们就把“穷人不吃嗟来之食”,视为一个人是否有气节的标准,但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做法在千年后的今天还真正适用吗?我认为“穷人”应吃——“嗟来之食”!“穷人”之所以沦为无食可餐其原因在于“穷人”正值身处困境,而真正聪明之人应选择吃“嗟来之食”,待一日东山再起。
相传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虞亡国之后,百里奚被晋所俘,在晋国“嗟来之食”面前,百里奚可以杀身成仁,成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美名,但百里奚选择了“嗟来之食”,做了奴隶,忍辱负重生存下来。最终得到了秦王赏识拜为大夫,东山再起,助秦王成就春秋霸业。
上古先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收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哪个不得身处困境却忍辱负重,选择了不“义”的嗟来之食,终成就了人生辉煌,实现了伟大抱负。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个人是渺小的,而死却又是必须的。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人虽表现了气节,但千年之后没有一部书中可以找到这个人的名字,我认为这样不足以名垂千古的死是并不能重于泰山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面对只有腐刑才能完成《史记》时也曾想过一死了之。故太史公曾曰:“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捶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而司马迁却“食”“嗟来之食”,忍辱负重数十载终著成这千古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虽说司马迁在“穷人”之时食得“嗟来之食”但名垂千古,可见他更加坚强,更有气节,更像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及赋《离骚》;左丘失明方有《国语》。可见千百年来多少“穷人”选择“嗟来之食”,著书立说,终流芳百世,家赞世场。
时光倒转,我们一同回顾了古代的“穷人”们在面对“嗟来之食”的选择,放眼当代又有多少“穷人”正在面对着“食”、“不食”、“嗟”的选择。在当今的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辈出,谁都可以陷入困难成为一个“穷人”,而我们应如何选择呢?举一个已经是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我们身边的事吧!在学习生活中,考试已经成为了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考试无常,谁都可以落败。有些人在这个困境之时选择“不吃嗟来之食”放弃学习,自暴自弃,最终陷入困境的深渊,越走越远。
而有些人选择“吃”下这“嗟来之食”在困境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最终走出困境,一雪“食嗟来之食”之耻。看完故事之后如何选择心中自有一二了吧!生命是可贵的,人生是短暂的,而人又是渺小的,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而对困境我们应甘当“穷人”择“嗟来之食”为自己下一次搏击长空忍辱负重,大丈夫应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