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展开了研究,提出了数种防御小行星的方案。较典型的方案有:发射核弹炸毁小行星、在小行星上安装推进装置将其推离撞击地球的轨道等。不过,目前这些关于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仍处在想象阶段。
小行星是太阳系空间的小碎块,是由石质和铁质构成的布满尘埃的小天体。大多数已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它们沿着近于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彼此也会发生碰撞。目前,已经发现的小行星有近30万颗,没发现的预计还有10亿颗甚至更多。小行星的质量都很小,所有已发现的小行星的质量加起来也只是月球的一小部分。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呈球形,直径950千米,小的小行星则只有几百米甚至几米。在地球附近分布着大量近地小行星,对地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小行星撞击地球并不是危言耸听,地球上至今还保存有160多个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撞击坑。据科学家分析,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就可能是由一颗直径约10千米、质量约12亿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那次撞击形成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就位于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岸边,直径达200千米。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产生极高温和超高压的冲击波,导致森林大火,甚至全球大火、强烈地震和大范围的海啸。所产生的尘埃会笼罩全球、遮蔽阳光,造成全球气温在撞击前期极高,而后又迅速降低,形成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期的黑暗冬天,导致绿色植物停止光合作用而死亡,动物由于气候环境灾变和食物链中断而大批死亡,形成全球性物种大灭绝。
可能会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是近地小行星。穿越或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数以千计,已经登记在案的具有潜在威胁的这种近地小行星有近1000颗,它们的直径都大于150米,轨道距离地球轨道750万千米以内。科学家希望对它们进行监视,从而给地球提供撞击威胁的预警。
由于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对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展开了研究。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提出了数种防御小行星的方案。较典型的方案有:发射核弹炸毁小行星、在小行星上安装推进装置将其推离撞击地球的轨道、在小行星上安装太阳帆使其向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等。不过,目前这些关于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仍处在想象阶段。
未来,人类可能到近地小行星上去采矿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未来可能还会发生,人类迟早需要开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研究。而开展小行星探测活动,加强人类对小行星的认知,将为规避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技术研究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
小行星是太阳系空间的小碎块,是由石质和铁质构成的布满尘埃的小天体。大多数已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它们沿着近于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彼此也会发生碰撞。目前,已经发现的小行星有近30万颗,没发现的预计还有10亿颗甚至更多。小行星的质量都很小,所有已发现的小行星的质量加起来也只是月球的一小部分。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呈球形,直径950千米,小的小行星则只有几百米甚至几米。在地球附近分布着大量近地小行星,对地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小行星撞击地球并不是危言耸听,地球上至今还保存有160多个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撞击坑。据科学家分析,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就可能是由一颗直径约10千米、质量约12亿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那次撞击形成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就位于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岸边,直径达200千米。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产生极高温和超高压的冲击波,导致森林大火,甚至全球大火、强烈地震和大范围的海啸。所产生的尘埃会笼罩全球、遮蔽阳光,造成全球气温在撞击前期极高,而后又迅速降低,形成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期的黑暗冬天,导致绿色植物停止光合作用而死亡,动物由于气候环境灾变和食物链中断而大批死亡,形成全球性物种大灭绝。
可能会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是近地小行星。穿越或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数以千计,已经登记在案的具有潜在威胁的这种近地小行星有近1000颗,它们的直径都大于150米,轨道距离地球轨道750万千米以内。科学家希望对它们进行监视,从而给地球提供撞击威胁的预警。
由于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对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展开了研究。在过去10年中,科学家提出了数种防御小行星的方案。较典型的方案有:发射核弹炸毁小行星、在小行星上安装推进装置将其推离撞击地球的轨道、在小行星上安装太阳帆使其向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等。不过,目前这些关于如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仍处在想象阶段。
未来,人类可能到近地小行星上去采矿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未来可能还会发生,人类迟早需要开展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研究。而开展小行星探测活动,加强人类对小行星的认知,将为规避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技术研究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苏州圣米伦
2024-10-19 广告
2024-10-19 广告
行星搅拌机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实现了自转与公转的双重运动模式。在搅拌过程中,搅拌桨不仅围绕自身轴线进行高速自转,形成强烈的剪切与分散效果,同时还围绕搅拌釜的中心轴线进行公转,这种复合运动使得物料在釜内形成全方位的循环流动,无死角混合。这种设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苏州圣米伦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