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致知是什么意思 【词语】:致知
【注音】:zhì zhī/zhì
【释义】: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问题二:“致知于行”是什么意思 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与“格物致知”以及明代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有关,”行“意为行动,那么再结合“致知”的意思,“致知于行”便是指:仅仅知识丰富,达到完善的理解还不够,要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资料参考:
知行合一:baike.baidu/...Hipiq_
致知:baike.baidu/...TJx_5a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三:「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以下引自知乎:
作者:轻舒猿臂
朱熹是北宋五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北宋理学的大成。他十分重视《大学》。按照现代新儒家大宗师牟宗三的说法,北宋以来的理学家们各自秉承经典来做学问,周敦颐秉承《中庸》《易传》,张载也是。二程兄弟不同,明道宗主《论语》《孟子》,伊川尊崇《中庸》《易传》《大学》,朱熹是伊川一脉四传弟子,也是以《大学》为主,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狭义上说的主要就是他们的学问。朱熹很有规模,魄力很大,一生致力于四书,临死还在修订,可见他对四书用力之深。他认为《大学》是错乱了的,顺序需要重新调整,并且“格物致知”有断缺,于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补充了一段:“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Y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也就是说,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认识了解万事万物,探寻其中的道理,主客观合一。然后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知道得多了,互相关联,一旦豁然贯通,就好像是渐悟之后的顿悟,豁然开朗,脱胎换骨。这就是格物致知。当然也可以做简单平实的理解,就是认识事物,探索道理。但题主既然问出这个问题,想必是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那我多说两句好了。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论题,出了朱熹,还有王阳明的回答更加别具一格。王阳明是谁我不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也就有两个半,他是其一,世称”真三不朽“。他的格物说是这样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慢慢来,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他所说的物,指的是念头,是事情,是事物。孟子说每个人都具有道德的心,是本来善良的,这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外边得来的。这就是”心“,纯粹的,至善的,光辉辉的,没有私欲杂念。心要有所活动,就有了”意“,也就是意识活动,开始有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所投注的事物,也就是”物“,就是自己心里的念头。当然也指平时我们遇到的事情,接触的事物,但王阳明的特色就在这里,物只要指的是念头。格物指的就是正自己的念头,自己有念头,把不正的归于正,就是格物,其实就是诚意,就是正心。致知就是获得本来光明纯粹的本心,这个心是良知,也就是致良知。问题回答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多句嘴好了,有个”淮南格物“说,就是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提出的,他......>>
问题四:学而致知是什么意思 学习了从而获得知识
问题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问题六:进学则在致知是什么意思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 涵养: 修身养性。进学: 使学业有进步。致知: 即“穷理”,穷究万物之理。修身养性,须要长存敬畏之心;学业进步,在于穷究万物之理。指养德与进学密切相联,不可偏废。
【注音】:zhì zhī/zhì
【释义】: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问题二:“致知于行”是什么意思 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与“格物致知”以及明代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有关,”行“意为行动,那么再结合“致知”的意思,“致知于行”便是指:仅仅知识丰富,达到完善的理解还不够,要能够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资料参考:
知行合一:baike.baidu/...Hipiq_
致知:baike.baidu/...TJx_5a
满意请采纳~
问题三:「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以下引自知乎:
作者:轻舒猿臂
朱熹是北宋五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北宋理学的大成。他十分重视《大学》。按照现代新儒家大宗师牟宗三的说法,北宋以来的理学家们各自秉承经典来做学问,周敦颐秉承《中庸》《易传》,张载也是。二程兄弟不同,明道宗主《论语》《孟子》,伊川尊崇《中庸》《易传》《大学》,朱熹是伊川一脉四传弟子,也是以《大学》为主,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狭义上说的主要就是他们的学问。朱熹很有规模,魄力很大,一生致力于四书,临死还在修订,可见他对四书用力之深。他认为《大学》是错乱了的,顺序需要重新调整,并且“格物致知”有断缺,于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补充了一段:“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Y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也就是说,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认识了解万事万物,探寻其中的道理,主客观合一。然后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知道得多了,互相关联,一旦豁然贯通,就好像是渐悟之后的顿悟,豁然开朗,脱胎换骨。这就是格物致知。当然也可以做简单平实的理解,就是认识事物,探索道理。但题主既然问出这个问题,想必是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那我多说两句好了。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论题,出了朱熹,还有王阳明的回答更加别具一格。王阳明是谁我不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也就有两个半,他是其一,世称”真三不朽“。他的格物说是这样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慢慢来,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他所说的物,指的是念头,是事情,是事物。孟子说每个人都具有道德的心,是本来善良的,这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外边得来的。这就是”心“,纯粹的,至善的,光辉辉的,没有私欲杂念。心要有所活动,就有了”意“,也就是意识活动,开始有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所投注的事物,也就是”物“,就是自己心里的念头。当然也指平时我们遇到的事情,接触的事物,但王阳明的特色就在这里,物只要指的是念头。格物指的就是正自己的念头,自己有念头,把不正的归于正,就是格物,其实就是诚意,就是正心。致知就是获得本来光明纯粹的本心,这个心是良知,也就是致良知。问题回答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多句嘴好了,有个”淮南格物“说,就是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提出的,他......>>
问题四:学而致知是什么意思 学习了从而获得知识
问题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问题六:进学则在致知是什么意思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 涵养: 修身养性。进学: 使学业有进步。致知: 即“穷理”,穷究万物之理。修身养性,须要长存敬畏之心;学业进步,在于穷究万物之理。指养德与进学密切相联,不可偏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