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大人要管吗?

 我来答
轻柔且仁厚的小风光
2023-04-06 · 超过149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3.9万
展开全部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神小朵
高粉答主

2023-07-0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30万
展开全部
孩子彼此间争执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还是,我们只是把问题压了下去。面对孩子吵架,除了让许多父母感到烦躁、头痛外,常常也在疑惑到底要不要介入?该如何介入?

1.介入的时间点

什么情况下,爸妈要介入?以下时间点提供给您参考。一是孩子的吵架模式,已经出现危险性。例如出现动作拉扯、攻击、暴力等伤害行为。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吵架的过程中,总是陷入一种固定模式。例如都是哥哥吵赢,或老是妹妹获胜。或吵架的原因都是因为同一件事情,例如争吵谁掌控遥控器。

2.制造沟通契机

以上述争吵遥控器一事。这时,父母可先把遥控器拿走,接着再让孩子们试着去解决、沟通,协调出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哥哥看完再换妹妹,或妹妹看完再换哥哥,或找到两人都能接受的卡通或节目。如果孩子年龄还小,无法思考出替代方案。这时,就会由大人来给予选项,让孩子做决定。

3.留意吵架频率

当然,吵架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吵架也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但不要成为孩子的固定互动模式。留意孩子吵架的频率及强度,并且在吵完架之后,是否彼此之间继续的互动、玩在一起。同时,留意孩子是否总是和固定的人吵架?或孩子和大多数人都会吵架?如果是后者,则必须思考孩子哪些特质容易与人起争执。

4.分析关键指标

面对吵架,也让我们有机会观察与了解孩子面对人际冲突,他的问题解决模式,及在吵架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心特质。例如孩子在吵架过程中,所显现的情绪表现方式,是激烈??歇斯底里?生气?易怒?
说话的语气与字眼,是否使用一些不友善字眼或出现伤害性语言。孩子是否有能力说服对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