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的涵义

 我来答
今天上岸了吗2333
2023-03-07 · TA获得超过3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0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8.2万
展开全部
本章目的
  1.理解教育的涵义与本质
  2.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事业,源远流长。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作出各自的论述。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宋代胡瑷说:“改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均是教育之故。”
  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在中外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教育家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教育学的《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法国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以上诸多说法,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有的则着重表述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有的又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等等。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他们虽然对教育概念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各有局限,但他们又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它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劳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的发展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产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人们在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中,便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和生活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社会,就必须把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递现象就是教育。同时,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来看,一个初生的嫩弱无知的婴儿要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能营谋社会生活的成员,即从一个自然实体的人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也必须经过成年人的抚育和培养。这种抚育和培养的过程就是教育。所以,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发展和不断社会化。由此看来,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与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只要有人类社会,有知识经验的传递,有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就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知识经验积累的越来越丰富,教育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人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就是说,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能动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教育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关于种族保存、经验传递和知识再生产的种种活动的总结。因此,教育这个概念具有广泛的含义。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既有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又有对成年人的教育;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可分为学校教育系统、自学成才系统、在职培训系统。为了更完备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肯定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进而又可把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的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养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由于文化的积累日益丰富,为记载方便,产生了文字。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于是学校教育便正式产生,继而,教育才成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社会活动。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或面向班级整体施教,或进行小组个别施教。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这种教育形式,教育者通常不与受教育者见面,而是间接地启发和指导他们独自进行学习。但有时也和面授相结合。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它既不在学校中进行,又不系统讲授,也不提供学习内容,而是在工作与生活现场通过示范、模仿、交往、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进行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自我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是人参与自身发展的重要形式。
  所谓狭义的教育,是教育成为独立社会活动形态以后出现的。它的条件是:第一,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即儿童、青少年。第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主要是专业教师。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学校进行。从这几点来看,前苏联社会活动家加里宁给教育下的定义,大体是合适的:“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后来,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里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对青年一代影响的过程,以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一概念,直至现在在我国“教育学”教科书中一直沿用着。《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在对“教育”一词的释文中说:“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