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脾的部位与形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轮锋,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脏。”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腊圆晌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如《血证论》即说:腔游“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大便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此外,脾气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轮锋,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脏。”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腊圆晌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如《血证论》即说:腔游“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大便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此外,脾气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冼医堂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专注中医养生调理加盟的机构有很多,广东冼医堂保健服务有限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广东冼医堂保健服务有限公司采用一套完整,系统的痛症解决方案,真正从问题源头解决颈腰膝痛症问题,突破传统,创新方法,专注效果,拒绝反复,加盟冼医堂可以得到总部20万...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冼医堂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