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特有的兵器——青铜戈
我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戈”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
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常绘有戈的图像,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
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戈本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的一种兵器,然以玉为之,则大大超出了它实际使用的范畴。这可能是因为戈在古代兵器中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所以用美玉琢成戈形,作为兵器的象征物或用于显示威武的兵制礼器和仪仗器等。
1987年
一件战国青铜戈在广元青川县被偶然发现
经文物专家鉴定
这是一件2000多年前的青铜兵器
——吕不韦戈
铜戈全长26.5厘米
戈内部两面都刻有铭文
铭文用金属锋刃器刻划而成
笔道极细,字体草率,字口较浅
其中
正面铸文为
“九年,相邦吕不韦造
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
背面铸文为
“蜀东工”
铭文意思简单理解就是
制造这件兵器的时间和相关负责人的名字
其中,“相邦,吕不韦”就是指当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蜀守宣”是指当时的蜀郡郡守,名字叫做轩,相当于是现在的省长。“东工守”是指生产这件兵器的官营兵器作坊的长官相当于是厂长,名字叫做文。“丞武”是这间官营兵器作坊的副职,相当于是车间主任,名字叫做武。“工极”就是直接铸造这件兵器的工人,名字叫做极。在一件兵器上把各级负责人的名字都铸上去,是秦国物勒工名生产制度的反映。
城名未变的依据,此前主要来自史料记载。这件吕不韦戈的出土,以实物的形式证明文献记载真实可靠。即使近年来在雅安荥经、成都蒲江等地也先后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青铜兵器,但唯有青川这件刻有准确的纪年,更具历史价值。
这种吕不韦戈,在全国迄今仅发现4件,而青川发现的这件,极可能是吕不韦在世时监制的最后一批铜戈。这件战国青铜戈经专家确认后,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
戈头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淘汰。
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其增加了胡与柲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因此得到发展。
虎纹青铜戈
长25.2厘米,宽13.6厘米,高2.4厘米
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
1972年四川郫县独柏树出土。
我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戈”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
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常绘有戈的图像,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
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戈本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的一种兵器,然以玉为之,则大大超出了它实际使用的范畴。这可能是因为戈在古代兵器中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所以用美玉琢成戈形,作为兵器的象征物或用于显示威武的兵制礼器和仪仗器等。
1987年
一件战国青铜戈在广元青川县被偶然发现
经文物专家鉴定
这是一件2000多年前的青铜兵器
——吕不韦戈
铜戈全长26.5厘米
戈内部两面都刻有铭文
铭文用金属锋刃器刻划而成
笔道极细,字体草率,字口较浅
其中
正面铸文为
“九年,相邦吕不韦造
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
背面铸文为
“蜀东工”
铭文意思简单理解就是
制造这件兵器的时间和相关负责人的名字
其中,“相邦,吕不韦”就是指当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蜀守宣”是指当时的蜀郡郡守,名字叫做轩,相当于是现在的省长。“东工守”是指生产这件兵器的官营兵器作坊的长官相当于是厂长,名字叫做文。“丞武”是这间官营兵器作坊的副职,相当于是车间主任,名字叫做武。“工极”就是直接铸造这件兵器的工人,名字叫做极。在一件兵器上把各级负责人的名字都铸上去,是秦国物勒工名生产制度的反映。
城名未变的依据,此前主要来自史料记载。这件吕不韦戈的出土,以实物的形式证明文献记载真实可靠。即使近年来在雅安荥经、成都蒲江等地也先后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青铜兵器,但唯有青川这件刻有准确的纪年,更具历史价值。
这种吕不韦戈,在全国迄今仅发现4件,而青川发现的这件,极可能是吕不韦在世时监制的最后一批铜戈。这件战国青铜戈经专家确认后,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
戈头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淘汰。
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其增加了胡与柲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因此得到发展。
虎纹青铜戈
长25.2厘米,宽13.6厘米,高2.4厘米
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
1972年四川郫县独柏树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