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戈,精良的武器
青铜戈,精良的武器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常设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巴人文化中青铜兵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一“青铜戈”。
这件青铜戈长15.3厘米、援宽6.1厘米,援短而直,锋端呈弧刃三角形、尖峰,脊部平直,援本及内上饰有虎头纹,胡上存二穿,阑有圆穿和长方形穿各一,内上有一圆穿。铜戈是巴人文化中青铜兵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而巴人对青铜兵器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与这一时期巴国社会局势动荡,巴楚之间战争频繁密切相关。
一、青铜戈的演变与发展——
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青铜时代,战争频繁,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和战争的需要,铸造了大量的青铜(铜、锡、铅的合金)兵器,青铜戈即是当时的主要兵器之一。
青铜戈,最早出现在3500多年前的夏朝二里头遗址,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的。
商代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春秋时期戈的形式繁多,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发展到了顶峰,汉代随着骑兵的发展和炼铁工艺的提高青铜戈最终退出了战场,即使汉墓中偶尔出青铜戈,但大多装饰华丽,非用于实战了。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勾杀即用戈的下援钩击;啄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揕是用戈的上援击杀,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战车上进攻时使用。
戈,通常由戈头、秘、秘帽和鐏组成,戈头由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
戈头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淘汰,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其增加了胡与秘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因此得到发展。
戈是沙场上当之无愧最重要的兵器,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当时的作战方式决定的,车战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作战方法,而戈的独特构造决定了它是最适合车战的兵器。
戈前部伸出的戈头,上下有刃,聚成尖锋;戈头的下部延长成胡,胡上也有刃,和戈头的下刃连接成弧形;后部为内,内上有孔,供装戈柄时系结之用。
挥戈时,其尖锋啄击的力量比用矛直刺要大得多,而援、胡连线所经过的半圆形区域都是杀伤范围。
戈还可以往回勾拉,这个特性更是当时其他武器所没有的,特别是在车战中,敌我双方的战车只在互相错毂时才能交手,战机稍纵即逝,用戈勾啄更成为最有效的格斗方式。
二、青铜戈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戈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它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史上、在现代军事思想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了青铜冶炼技术,中国古代兵器从此由石器时代的石兵器进入到了青铜时代的铜兵器,其杀伤力更大、更明显。这种青铜制作的兵器主要用于战车钩杀和啄击,它的形状类以现在的镰刀。
在古代军队中,戈是装备到每一个士兵的必备兵器,从夏朝开始,一直到周朝,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戈最终被由戈演化而来的铁"戟"所取代。
三、青铜戈与中国传统文化——
戈是中国特有的青铜兵器,也是先秦兵器时期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影响甚至超越兵器本身,并渗透到古代文化礼仪中。戈在商周之时不仅用于作战,还用于各种礼仪活动,甚至有专为陪葬制作的明器戈。
西周时期是青铜戈最为流行的时期,戈成为一种文化元素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文字和习俗,在西周铜器铭文中经常可以见到手持铜戈的武士形象。另外,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男性墓葬中,常见随葬戈、盾的形象,且戈经常被人为地砸弯和折断,这种将兵器毁坏之后再随葬的风俗就是“毁兵葬俗”,在这里戈成为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礼制汇编,内容涉及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在《仪礼》的记载中戈也常被用作礼仪仪仗。
后来鉴于戈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常常用戈拿来指代战争,很多与戈相关的成语仍在使用,比如“大动干戈”、“同室操戈”、“倒戈相向”、“化干戈为玉帛”、“执干戈以卫社稷”等,青铜戈在青铜时代作为主要作战兵器历时千年,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巨大。
戈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兵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冷兵器中的佼佼者,也是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人们通过对青铜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了解,更加认识到青铜戈在中国古代战争史及社会发展史、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11-0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