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分层备课,把课备"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时总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种方法就叫"因材施教"。时至今日,"因材施教"已成了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科学方法。我们可根据这一教学原则,进行"分层备课"。所谓"分层备课",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洞察学生的"底细",根据每个学生的"人情"和学情,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困难生。(但这种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如发现某些学生进步或后退了,再进行调整,重新编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学活动,都应考虑到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面向B层学生为基点,增加对A层学生的提高要求和对C层学生的补差要求。把课备"活",就是要以学生为着眼点,备课时进行分层设计;把课备"活",更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有多种课堂教学的操作变式,备有多种"活动"方式,同时,应考虑如何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融进教学,促进教学。
形式多样,把课备"活"。
教师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格式。(1)表格式。可设计如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层要求。(2)卡片提示式。例如,为体现数学课的活动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卡片提示的格式来编写教案。采用这种格式编写教案,可以将教学步骤或要点罗列于卡片上,也可以将各类活动分别归纳于卡片上,便于记忆。精炼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了。
此外,应充分利用教师间的资源差异,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使每个人的经验、理念、智慧为大家所共享,提高备课实效性。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备课,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完善。为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后反思、总结:这样的设计、操作是否"有效"?在课中有无更好的方式?对备下一节课有何指导意义?等等。将备课延伸至教学之后,才能使备课更完善。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
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于生活实践中应用,学会拓展延伸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比和比例”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把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水杉树的旁边。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竿影立即出现。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水杉树的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了。
再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一控双达标”环保进展情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愿望(前景),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践的应用教学,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强烈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所以,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应用、展望生活前景,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经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
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超前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
超前学习与常规的“课前预习”不能相提并论,而有一定的区别。常规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跑马观花地看一遍教材,了解一下节本节课教师所教学的大概内容。然而,教材内容,老师在课堂上是必讲不可的,预习与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大。所以“课前预习”往往让人感到有一种作秀的感觉。
而“超前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它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还可做一些探究性、验证性的小实验或达标检测;它需要老师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就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知道下一节课学习什么,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培养些什么能力,自己需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查阅些什么资料,用什么方法去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粗读”教材是了解本节要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教材是对全文仔细、反复地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根本保证
(一)知识与方法都要新陈代谢或与时俱进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强将手下无弱兵;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老师应刻苦学习,不断吸收知识新血液,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二)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师角色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是展现师生个性化、丰富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三)改变评价学生标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老师应把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的着眼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分层备课,把课备"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时总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种方法就叫"因材施教"。时至今日,"因材施教"已成了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科学方法。我们可根据这一教学原则,进行"分层备课"。所谓"分层备课",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洞察学生的"底细",根据每个学生的"人情"和学情,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困难生。(但这种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如发现某些学生进步或后退了,再进行调整,重新编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学活动,都应考虑到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面向B层学生为基点,增加对A层学生的提高要求和对C层学生的补差要求。把课备"活",就是要以学生为着眼点,备课时进行分层设计;把课备"活",更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有多种课堂教学的操作变式,备有多种"活动"方式,同时,应考虑如何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融进教学,促进教学。
形式多样,把课备"活"。
教师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格式。(1)表格式。可设计如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层要求。(2)卡片提示式。例如,为体现数学课的活动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卡片提示的格式来编写教案。采用这种格式编写教案,可以将教学步骤或要点罗列于卡片上,也可以将各类活动分别归纳于卡片上,便于记忆。精炼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了。
此外,应充分利用教师间的资源差异,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使每个人的经验、理念、智慧为大家所共享,提高备课实效性。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备课,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完善。为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后反思、总结:这样的设计、操作是否"有效"?在课中有无更好的方式?对备下一节课有何指导意义?等等。将备课延伸至教学之后,才能使备课更完善。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
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于生活实践中应用,学会拓展延伸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比和比例”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把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水杉树的旁边。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竿影立即出现。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水杉树的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了。
再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一控双达标”环保进展情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愿望(前景),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践的应用教学,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强烈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所以,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应用、展望生活前景,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经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
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超前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
超前学习与常规的“课前预习”不能相提并论,而有一定的区别。常规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跑马观花地看一遍教材,了解一下节本节课教师所教学的大概内容。然而,教材内容,老师在课堂上是必讲不可的,预习与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大。所以“课前预习”往往让人感到有一种作秀的感觉。
而“超前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它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还可做一些探究性、验证性的小实验或达标检测;它需要老师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就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知道下一节课学习什么,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培养些什么能力,自己需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查阅些什么资料,用什么方法去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粗读”教材是了解本节要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教材是对全文仔细、反复地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根本保证
(一)知识与方法都要新陈代谢或与时俱进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强将手下无弱兵;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老师应刻苦学习,不断吸收知识新血液,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二)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师角色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是展现师生个性化、丰富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三)改变评价学生标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老师应把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的着眼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