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中,曹丕不仁不孝,可为何曹操却还会认为这种特征的这个儿子是大器之才?

曹丕不仁——杀害了跟他感情都还很好的同胞兄弟曹冲。曹丕不孝——父亲曹操弥留之际,软硬兼施,只希望听到一句他的老实话:坦白杀害爱子曹冲的罪行,而他却见到棺材都死死抵赖。深懂... 曹丕不仁——杀害了跟他感情都还很好的同胞兄弟曹冲。
曹丕不孝——父亲曹操弥留之际,软硬兼施,只希望听到一句他的老实话:坦白杀害爱子曹冲的罪行,而他却见到棺材都死死抵赖。
深懂曹操心理的司马懿教告曹丕:虽然你身陷黄奎谋反案中,但只要对一切罪状都宁死抵赖,就不仅能过关,还会令曹操认为你是大器之才。事实跟司马懿所预如出一辙。另外,虽然曹丕在父亲曹操弥留之际都不肯遂他最后一愿而继续抵赖罪状,但早就知晓曹丕罪行的曹操却还说了一句:“了不起!”然后将自己的大位传给了曹丕。
————————
曹操为何会有这种怪诞的见解呢?
展开
 我来答
仰望星陨如雨
2019-06-24 · TA获得超过41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90
展开全部

相对于曹丕,曹操更喜欢的是曹植,他对曹植也寄予厚望,一度把他当作接班人来考虑,但是最后为何却舍曹植而取曹丕呢?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曹丕和曹植自身的原因。

这个是最主要的。可以这么说,曹操的才情和权谋刚好在曹植和曹丕身上得到不同的体现:曹植才情有余,权谋不足,平时可以滔滔不绝,但是曹植文人习气严重,该有的毛病他都有比如放浪不羁,率性而为,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曹操曾有一次想让曹植出征,结果酗酒的曹植没放在心上照样喝得酊酩大醉,结果错过了出征的时间。要知道曹操曾经专门颁发过禁酒令,曹植的诸多行为让曹操很失望。

曹丕不同,他知道自己才情不如弟弟曹植,但是他深得曹操权谋真传。曹丕隐忍,有心计,善于伪装,虽然有些行为是刻意而为但却能做到滴水不漏。

曹丕的这些心计和行为曹操岂能不知?但是对于曹操而言,一个只会吟诗作对,一个权谋机变深得自己真传,即使他再喜欢曹植,他也宁愿选择曹丕。

2、两人身边的幕僚各不相同。

曹丕身边有”太子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司马懿不用说了吧,陈群此人是曹魏的一个牛人,影响了其后几百年的“九品中正制度”就是出自于他的手,后面两人看似没什么名气,但是曹丕之所以能上位,吴质却是帮了不少忙。

有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曹操有次出征,曹丕和曹植送行,曹植文采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吴质出主意让曹丕啥话不说,就是哭,一副担心父亲安危和舍不得的样子。这是做给曹操看的,也是做给群臣看的,这一局为曹丕得分不少。

反观曹植身边是些什么人,一个恃才傲物不知收敛的杨修,丁仪、丁廙兄弟两人也成不了大气,和曹丕的太子四友一对比,高下立判。

3、群臣的态度。

曹植虽得曹操喜爱,但是朝中大臣大都倾向曹丕,就连深藏不露,明哲保身的贾诩都明确支持曹丕。

4、曹昂已死,当时曹丕就是长子。

自来废长立幼很容易出变故。贾诩的一句“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不由得曹操不考虑到立曹植的后果。

5、相对于曹植而言,曹丕在军中的根基比曹植要深厚得多,曹魏宗室第二代中的中坚人物比如曹真,夏侯尚等人都和曹丕交好。

所以曹丕具备一个上位者应该有的懂权谋,有心计;身边的谋臣得力,获得朝中和军中大部分人的支持,又是嫡长子,这才是曹操最终放弃曹植选择曹丕的真正原因。

扩展资料

曹丕曹植立嗣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

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

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植

successful鄒
推荐于2017-09-10 · TA获得超过1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遗传了他的一大特点:知错而不认错(前面荀彧也有讲到)

  例:话说自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后,刘备越发感觉危机四伏,随时可能有性命之虞,加之献帝嘱托自己要在外边成就一番事业,便下定决心早日离开许都脱离曹操的监控。机会终于来了,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名主动请缨,曹操一时脑筋短路,不仅给了5万精兵,还给了兵符,备行色匆忙急切切前往徐州。程昱得见,立刻晋见曹操,说此举怕是纵虎归山啊,操是何等人物,一听“备行色匆忙”立刻就全明白了,即遣张辽、许禇率精骑追刘备回朝,备也不是省油的灯,好容易飞鸟出笼,哪肯轻易就范?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辞,并预做了准备,张、许只得悻悻而归。回禀曹操,操沉思片刻,笑着说:这次用刘备是用对了,程昱不解,操立即一二三说了一大堆,程昱郁闷而出,遇见荀彧,细说了详由,最后问:明明是主公错了,却偏偏不承认,何故?荀哈哈笑曰:明明是你错了,如何却说主公错了呢?人主者,知错改错不认错,决不可认错!

  大家可能会说:凡人皆有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从英雄的角度去看问题,方可领会其中意义。这就是盖世英豪和市井小民的区别。

  先来看看曹操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这样做的吧,在政治条件下,有许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的。政治有他特有的方式。作为对历史有重大影响力的曹操有着超凡的政治能力,其实他自己恐怕也想着认错,可是他不能。在小说中错杀二蔡后秘密处决蒋干就能说明这一点; 在复杂的军事环境里也不许他说自己做错了,正所谓军心不可乱。
  再回到我们身边看看,我们有几个人是想曹操那样作用几个州,军民数百万计。 所以 如果我们不是政治需要,不是军事战略。仅仅是普通生活的民众,这种不认错的座右铭不要也罢。可他曹啊瞒是坐拥大半天下的君王,他能跟普通老百姓相比吗?他的这种做法,作为他的接班人也必须领悟和掌握,只有这样他的曹氏的伟业才能得到延续!

  (2)曹丕深谋远虑,聪明透顶
  例1:他用毒杀害了曹冲,并且让毒蛇咬伤自己,使自己中毒,把凶手的嫌疑洗掉,使自己的罪证销声匿迹。。。(其实并没有瞒过曹操,在灵堂上曹操就知道是他做的,可曹操杀了他,就没有再合适的立储对象了。所以曹操对荀彧说,以后谁在提此事,可先斩后奏 。可这件事也让曹操见识到了曹丕还是很有计谋的)

  例2:司马懿是个旷世雄才,诸位公子中却只有曹丕拉扯和他的关系,体现了他那双知贤识才的慧眼,而这正是一个君王最需要的东西(唐太宗的贞观盛世)

  例3:曹操修建孔雀台(孔雀台自古都是皇家的象征),所有的公子文臣都在孔雀台作诗,曹植的诗是气势恢宏的,有劝进之意,而曹丕呢,他的诗没有劝进之意,而是要曹操忠诚。。。“当时有数官未到,说明人心大多还是向汉。。。”这是司马懿后来说的(片中有)。那么在这种场合下,谁劝进,就跟天下人结仇,而曹丕说出忠臣之道,也就让天下人感觉他是一个忠忠实实得人。

  好了,这就是我的看法。。
  其实,曹丕生活在乱世帝王家之中,就像一只狮子生活一望无际的草原中一样,透过这自由,如果你能感受到某种伟大声音的呼唤,能够在这呼唤声中感受到某种让你的灵魂燃烧的东西,那么你无疑就是一个具有狮子般勃勃雄心的人。

  而曹丕就感受到了。。。。。。

  谢谢你问出了这个问题,回答完后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扎_克_斯
2010-08-22 · TA获得超过3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5万
展开全部
各有所长:机会是平等的

曹植的文才是无庸置疑繁的,才高八斗就是说他。因为才华横溢,而“特见宠爱”长期的得到了父亲的宠爱自然十分自得,甚至放纵。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文人一个很到的共同点,张扬、爱表现。而政治斗争中需要的是城府而非张扬。
曹丕,曹昂死后作为长子的他,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一直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所以一直都在担心储君的位子会被两个弟弟夺去。正因如此他必须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父亲面前做的乖巧些,不遗余力的巴结父亲周围的谋士。长期的压抑势必会造成人性的扭曲。但这样也加深他的城府。
总而言之,二人各有优、缺点。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兄弟之间还得进行真正的较量
就现有史书而言,曹丕与曹植进行了两场比试,主考官就是曹操。
一、曹操在邺都建造铜爵台后,率诸子登台作赋,这当然是曹植的拿手好戏,他“援笔即成,且文笔可观”显然这场比试曹植获得了胜利,史载“太祖甚异之”
二、有一年,曹操率军攻打孙权,诸子前来送行。曹植出口成章,大概就是一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辞赋,曹操十分高兴,群臣也十分佩服。这时,曹丕急了,没有出口成章的本领的他,难道干看着么?这时,他的重要党羽吴质悄悄怕到他的身边对他说:“等会你什么都不说,哭就可以了”。这招果然有效,曹丕哭的青衫尽湿,哭的曹操和群臣都十分感动,把这与曹植的文章相比曹植的文章就过于浮华、不实了。这场比试曹丕胜。
两兄弟各有所长,想分出个高低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再者曹操年年出兵,处处征伐他也没那么多的精力来为这两个儿子布置考题。那么究竟成败与否、花落谁家,兄弟间还要暗地里给对方布置陷阱。
有一次,曹丕请吴质为他商量对策,为了不引起父亲的注意,把吴质藏与大簏中,对别人说里面装的是绢丝,被杨修看见了,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派人去追查次事,伍质让人在用大簏装绢,曹操派人搜查,里面没人只有丝绸。于是曹操就疑心杨修要害曹丕,恶之。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显然结局是对曹植不利的。曹植阵营中的人只知道主动“攻击”对方,而曹丕阵营恰好利用了这点,“以守为攻”抓区对方进攻时的缺陷。“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结交的党羽:问题的另一关键
结交党羽在古代政治斗争中是正常的,有是必要的。曹操对此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亲自帮几个儿子拉党羽,以试其能力。
曹丕的重要党羽,史称“太子四友”,即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他们四个的作风似乎与曹丕很像。曹丕善于掩饰自己,他们更能掩饰。朱铄、陈群、司马懿实在很难承认他们是曹丕的党羽,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与争储之事一字,就连在曹丕这边表现最活泼的吴质史书给予的评价也是“善处其兄弟之间”。很清楚他们做到了帮助曹丕却又让人看不出来他们帮助过。
在看下曹植那边,且不提那个仗着自己才华嚣张惯了的杨修。另外的来年各个丁氏兄弟也是直接与曹丕翻脸。
兄长丁仪,有才,有是曹操老朋友的儿子。曹操听说他的才华后想把女儿嫁给他丕闲着无聊跑去跟曹操说:“听说丁仪是个独眼龙,你把我妹妹嫁他不太好吧。”曹操点头,此事作罢。不久丁仪来了,与曹操交流了一会,曹操长叹:“哎!丁仪是个人才啊!就算两个眼睛都没了都可以配我的女儿,我这儿子害人啊!”丁仪知道后很不爽,带着怨恨与报复的心理与弟弟一同加入了曹植的阵营。当然,是公开的与曹丕作对。
就党羽对立储的态度来看,高低立现。
除了自己阵营中本有的党羽,他们各自所结交与亲近的人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丕礼敬与曹操身边的没一个谋士,如贾诩、荀彧等,并主动询问所谓“自固之术”贾诩给他的回答是:“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也就是说让他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做一个好儿子就可以了,而曹丕也确实如此做的(至少是表面上)效果很明显。曹丕所结交的人中肯定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但曹丕没有表现出来,依旧与之交好这充分说明曹丕善于掩饰自己这是政治斗争必备的。
而曹植那方,用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为儿子选党羽,为曹植选的是素有声望的刑颙,这人有德行,而曹植没有能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刑颙做了曹植的家臣后对曹植的要求十分严厉。曹植对此十分反感,反而亲近建安七子之一的庶子刘侦,置父亲所选的人才与不顾,连刘侦都决的太过分了点。
相比较,很明显曹植所亲近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好文才的人。而曹丕所结交的都是曹操的重臣,一旦曹操要询问谋士们的意见,曹丕所结交的人当然更有发言权。可以说曹丕此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储君之位
果然,当曹操询问中谋士意见时,无论为曹丕所结交的,如贾诩;为曹植所远离的,如刑颙,都向曹植投出了反对的一票。

而正在此时,曹植发酒疯似的过驰道,开司马门出。勃然大怒的曹操,即立曹丕为太子。
喜形于色的曹丕搂住辛 的脖子说:“辛君知我喜不?”长期被自己所抑制的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但他不能太开心,他依旧要夹着尾巴做人。是的,前后太突然了,他知道光凭几个谋士的话显然不足以说服曹操。曹丕被立位太子是否仅是曹操惩罚曹植而送给曹丕的一个礼物呢?说不准哪天曹植边乖了,有把自己给废了?

一直偏向曹植的天平
是的,他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
可以说曹操的始终都是向着曹植的。从早年留曹植守邺都对他说的那句:“可不勉与?”到杀谋士 一直到死他都是向着曹植的。
曹操晚年杀了许多人,如杨修、崔琰、毛阶。晚年的嗜杀不是因为多疑。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曹植能顺利即位。
杨修且不提。
崔琰、毛阶是因为点芝麻大的小事被一些人检举揭发,被曹操砍了。要知道曹操对待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都十分宽容,又怎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要了这些老革命的命呢?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为了曹植,曹操是始终希望曹植能即位的,而崔琰、毛阶却首先给出了反对的一票,曹操杀了他正好可以告诉其他谋士:“再敢说曹植不能当太子的,就是这个下场”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丕已经当上了太子之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与徐晃去营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曹植此去虽有风险,但跟着徐晃这样的老将军安全是有了保障,一旦在荆州的作战中小有成就,那么一个文武双全的儿子自然是最好的继承人。就此时,身为太子而应留守邺都的曹丕不知道坐哪班飞机到了许昌。并灌醉了曹植,只曹植“醉不能受命”大怒之下的曹操把他没坐热的官罢了。

谁也不会想到,第二年曹操就病故了。临终前的曹操显的更加异常,他没有召集身边的顾命大臣,也没有让留守邺都的曹丕回来交代事情。而是把留守长安的曹彰叫了回来,就在曹彰前往许昌的途中,曹操病死。
曹彰与曹植见面后,对曹植说:“父亲叫我来,是想让你即位的。”这个曹植当然知道。但现在的曹植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说:“你没看到袁家兄弟么?”终于,曹植与那本唾手可得的王位失之交臂。而欣喜若狂,终于可以不在担心自己的地位的曹丕。他杀了丁氏一族;杀了曹彰,贬了曹植……政治斗争本就是血腥的前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olmos123
2010-08-14 · TA获得超过42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3万
展开全部
首先,在军师天赋上,曹丕远远胜于其他其他兄弟,而在诗词歌赋上,不能说第一,也不输给其他兄弟。而且曹丕识时务,曹植死板。

这样类似的情况就好比刘备和曹操,刘备人品高尚,曹操人品低略,但是曹操却能一统天下,曹操就是看到了曹丕这样的特点,知道曹丕能成就自己的大业。因为当时天下混乱,必须靠武力征服天下然后施行仁义,如果群雄割据让曹植来掌管魏国,那也是会施行不下去的,而曹丕就是延续曹操自己霸王之道的最佳人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转圆者
2010-08-14 · TA获得超过1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8万
展开全部
1.曹丕能为了自己的前途杀了兄弟,说明他心很狠,对于做大事者心狠手辣是要具备的,不然会构成别人威胁他。刘邦为了逃命把儿子推下车,让车子更快。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扬言要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却问项羽要父亲的肉汤吃。这就是成大事者,心狠手辣。曹操知道这个问题。

2到死都抵赖,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来做。其可说明曹丕的奸诈。然而乱世需要这样的人。

3仁义之君是在和平时代守江山的必须人才。而不仁不义的奸诈之君是乱世统一的人才。比如:朱元璋的恶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