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初中数学研究报告

题目自拟,600字左右(多点少点没关系),谢谢各位。如有好文追分。二楼不对啊。不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上讲怎么进行研究学习。要研究报告。是要上交学校的。... 题目自拟,600字左右(多点少点没关系),
谢谢各位。如有好文追分。
二楼不对啊。不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上讲怎么进行研究学习。
要研究报告。
是要上交学校的。
展开
Dx低调未遂
2010-08-15 · TA获得超过2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4万
展开全部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于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程理论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即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现在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对话、交流、体验和发展。既然是对话,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具备平等、民主的沟通,共同构筑起探讨的平台,从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怀疑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交流,必定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课程哪能被学生内化;既然是体验,必定有情境,从而把学生引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种情境不仅是话语,而且是实践的,是充满智慧的探究和体验;既然是发展,也就表明教育并不只是照抄照搬,一脉相传,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去创造文化。如今,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开垦了一块新的天地。那么,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学校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走得更快;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思维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患得患失,自我封闭,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的是前者。现代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成分,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切入点,揭示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这样设计问题的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此井该挖何处?请你画一画,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兴趣,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猜想,通过交流和研究得到:此井应挖到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去钻研教材。

又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讲解概念后,为了加强学生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板演下面几道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并展示讨论:

(1)ɑ2+3ɑ-10=ɑ(ɑ+3)-10 (不是)

(2)ɑ2-9=(ɑ+3)(ɑ-3) (是)

(3)12ɑ2b2=(4ɑb)(3b) (不是)

(4)12ɑ(ɑ-b)+18(ɑ-b)=6(ɑ-b)(2ɑ+3)(是)
给出题目后,教室内立刻出现一些争议,我们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已见。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从因式分解对象(多项式)和结果(几个整式的积)去判别一个运算过程是不是因式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议论,交流信息和思想的机会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得真知。

二、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认为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营造一个宽舒、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得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这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由于目前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有学生的活动由教师调控和支配,教师可以随时打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活动只是形式的,是为知识的传递服务的,谈不上民主,更体现出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是由师生在多项合作中进行探究,合作是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目的。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形式是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即本节课的课题,通常由一个或一组尝试性问题体现出来)开展讨论。可以个人准备,自由发言,也可以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分配指定人"主讲",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着重挖掘教学自身的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数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安排好每项教学措施,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个意义下,课本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这样的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议质疑,多种信息的传递反馈。

例如在讲"角的度量"时,我先请同学们试着量∠AOB的度数。让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后,相应交流度量的方法。由于出示的角不是水平放置的,因此方法比较多。在各组代表发言后,由其他同学自主认同或者反对,教师适时追问有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看位置"。

又如,在讲"三角形的外角"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并把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不重复覆盖在其所画的外角上,且它们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如图)。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和,从而学生不仅获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三、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题学习列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并列举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实例。这些课题主要是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探索性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用一张正方形纸怎么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每人发一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亲手做一做,再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容积;③全班交流,比一比用同样大的纸,做出来的长方体,谁做的容积最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由于科技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象教科书、黑板、模型等,它们的功能、目标的优势要比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象投影、计算机教学等弱得多。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变得很生动,形象,可以把"理性的"用"感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直观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观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猜想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帮助学生探求证明的方法。

例如: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做结论猜想的实验:(1)作线段AB的中点C。(2)过中点C作AB的垂线DE。(3)在DE上任取一点P。(4)连结PA、PB并量出PA、PB的值(如图1)。(5)在DE上拖动P,C观察线段PA、PB测量值的变化(如图2),由此得出PA=PB的结论。

通过计算机动画的演示,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要求的吗?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是必要的,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

五、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对每一个研究性学习都要有主体的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对活动周密设计。对"研究性学习"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总之,知识是不能现成地传递的,而要回它的经验状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实现转化。今天的教育,既是过去积累的传播,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还原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价值方面下功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庚蒙dU
2010-08-17 · TA获得超过4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5万
展开全部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关于黄金分割的起源传说来自毕达哥拉斯,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后来很多人专门研究过,开普勒称其为“神圣分割”也有人称其为“金法”。
线段的黄金分割做法如下:
1.设已知线段为AB,过点B作BC⊥AB,且BC=AB/2;
2.连结AC;
3.以C为圆心,CB为半径作弧,交AC于D;
4.以A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AB于P,则点P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事实上,在一个黄金矩形中,以一个顶点为圆心,矩形的较短边为半径作一个四分之一圆,交较长边与一点,过这个点,作一条直线垂直于较长边,这时,生成的新矩形(不是那个正方形)仍然是一个黄金矩形,这个操作可以无限重复,产生无数个黄金矩形。
它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
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谢谢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去111起
2010-08-14 · TA获得超过142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6.9万
展开全部
要写自己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