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甲中的菊花到底什么意思啊?

 我来答
highwey78
2007-01-01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0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28万
展开全部
的菊花实际上是取材于黄巢一首诗的意象,诗的末一句正是:满城尽戴黄金甲。张艺谋正是据此展开的故事情节,并特意安排周杰伦在万朵菊花的场景下身批黄金甲,面对如潮水般的军队,适时地响起了那首凄美的音乐-菊花台,给人以“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感。
链接: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呈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
将菊花写得最淡的是陶渊明,提篮采菊,隔篱望山,人淡如菊,孤高绝俗。写得最烈,赋菊于兵戎之气的是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笔下,化作披坚执锐的将士,振聋发聩,杀气蒸腾。若干年后,黄巢果真统军百万,兵指长安,满城将士,金甲闪亮如菊。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黄巢落第。这是历史上不同寻常、动静最大的一次取士考试。唐朝及历代科举,因为落榜而随即导致秀才兵变,陷于动荡之中的,黄巢是凤毛麟角的一个。孟浩然未考中,只是听从友人相劝,背起行囊,入返深山,终成隐逸之士。经商、从教、入为幕府,都未曾不可,偏偏黄巢对着菊丛,饮酒写诗,忆起赴京途中的桩桩件件,想到官府衙役的横征暴敛,将一团怨气借着盛开之菊,抒写无遗。这个曾经的书生,贩盐的商人,对着遥遥欲坠的唐王朝的身影,攥紧了拳头。没有人知道,醉酒昏睡的黄巢,接下来会有怎样惊人的举动。只是一蓬蓬盛开的菊花,在他的心中,点燃了愤怒。
文章不入高人慧眼,黄巢打起仗来,却是有板有眼,神勇有加,攻城克寨,势如破竹。那个曾经饱读诗书、胸怀韬略的秀才,辗转征战,伤疤累累,迅速成长为一支起义大军的首领。他是一个乱世里的战神。五年后,他再度来到长安。一路上,与民秋毫无犯,将士们争相将财物分给那些穷苦的人们,迎接他的,是焚香跪拜的黎民百姓。黄巢的战袍上,一朵硕大的菊花,在冬日的阳光里怒放。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在整个诗史上,堪称奇迹。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ZHL923
推荐于2019-03-13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9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74万
展开全部
“满城尽带黄金甲”来自黄巢的《菊花》里的一句诗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的“菊花”,另一种是“不第后赋菊”,出自唐末年代农民起义领袖(也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之手。

黄巢是今山东荷泽人,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农民起义领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可见“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由此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显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壮志胸怀,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飞泰河Bd
2015-10-19 · TA获得超过44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2万
展开全部

  菊花在中国从很早以前都是用来祭奠,尤其是重阳节更是用来怀恋逝去的亲人的.片子一直在重复重阳节和菊花,一个是大王喜欢菊花,皇后以此为标志有讽刺大王的意思,从作者的方面更有一种悲剧性的预示,还有菊花有着绚烂的金黄色泽,可以和黄金甲配合营造出一个更为绚丽的视觉效果.


  • 《满城尽带黄金甲》: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故事根据曹禺的话剧《雷雨》改编,由张艺谋执导,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和刘烨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12月1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讲述大王征战之后大胜回朝,暗暗发觉宫廷内部已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来王后与大王子发生不伦之恋,而小王子、大王子、宫女之间的三角恋更是复杂。各方为权力、情欲展开明争暗斗,最后矛盾不可避免地总爆发,所有争斗的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alawq
2007-01-01 · TA获得超过36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真希望你们能准确一些。
唐代诗人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是这样写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您若不懂可以看注释: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
——————————————————————
黄巢写这首诗的时候,发动黄巢起义,所以菊花可以用来代表兵变,起义,在这部影片里又做起义军的标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cd1a913e6
2006-12-30 ·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补充dudusnail的答案,皇上喜欢的那个女人喜欢的是株芋,不是菊花。“菊花”兵团是皇后的,跟皇上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觉得皇后之所以选择菊花为兵团的信物,是为了掩饰绣这些菊花的真正原因。她说绣这些菊花是为了过重阳,可是真正的原因是让大家明白拥有菊花的人,都表示站在皇后那一边,愿意起兵造反。

皇后因为爱惜太子,想纳他为一份子,因此给了太子一件绣上了菊花的衣裳,被太子拒绝了,他潜意识地抗拒成为皇后的一份子。后来当他知道真相后,果真把皇后起兵造反的事告诉皇上,让他有机会备兵反击。

这样看来,皇后与太子的私情也是造成她造反失败的因素。要不是她给太子那件衣裳,他也不会起疑,询问与那菊花有关的事,才发现皇后造反,赶回宫中告诉皇上。

另外,我觉得张艺谋在用色方面也很有意思。记得有一幕,有一些刺客前去刺杀太医一家吗,后来一群红色兵团救了太医夫人。除了金色和菊花外,红色也是皇后兵团的代表信物。到后来黄金甲登场的那一幕,我们所看到的黄金甲中,有一群戴了绣上菊花的红色围巾,在前锋的士兵则戴了绣上菊花的白色围巾,而最后所有白色围巾也都染上了血色。从皇后决定用“红色”和菊花来代表她的兵团起,这就注定是一场血腥的战争。

重阳宴的那晚,当杰王子在外头发起战争时,皇上一家四口(皇上,皇后,皇太子,三王子)看似一家和乐地到大厅。我们可以从金黄色和红色交织的背景中预测即将来临的风暴--皇太子知道他的身世、发现自己最爱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妹妹、三王子刺杀皇太子、皇上鞭死自己的儿子。。。场面不比外头的战役逊色。

血染红了菊花,亵渎了本该是一家和乐的重阳节。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the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直接翻译过来是“黄金花的诅咒”,含义就是所有与那朵菊花有关的人都得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