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个回答
2013-12-02
展开全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
作为全国高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学校毕分办组织的就业指导课正好为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意愿。大学生怎样才能成功求职呢?从信息传播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自己本身是有用之才。是才或非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是高或低,有无其他的如编程、会计、律师等任职资格证书或获奖证书。2是否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如为什么向贵单位求职。专业学习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如文章、论文、作品等。3是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有何特长爱好,当过学生干部没有,是否吃苦耐劳,是否是共产党员、三好学生等。
第二,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没有共同之处,自己比较适合的那类单位有没有聘用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指标。若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那么,至少应有两个条件: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作为全国高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学校毕分办组织的就业指导课正好为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意愿。大学生怎样才能成功求职呢?从信息传播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自己本身是有用之才。是才或非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是高或低,有无其他的如编程、会计、律师等任职资格证书或获奖证书。2是否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如为什么向贵单位求职。专业学习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如文章、论文、作品等。3是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有何特长爱好,当过学生干部没有,是否吃苦耐劳,是否是共产党员、三好学生等。
第二,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没有共同之处,自己比较适合的那类单位有没有聘用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指标。若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那么,至少应有两个条件: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2013-12-02
展开全部
“在校时,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太清晰,等到了工作时,才对自己稍有明白。这与资源信息的沟通不足有关。”
最近,湖南大学电气与工程信息学院的冯蓓娜老师,利用暑假对北京、广州、深圳、武汉4个城市的170名本校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和所在的28个单位,采取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以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为学校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可行性报告。
调查发现,学生除了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有建议外,多数学生还要求给予更多的实习机会,使自己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加实际操作经验。一些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应加强,增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调整宽泛的专业课程。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11项调查指标综合评价显示,74%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个人诚信”、“爱岗敬业”两项指标上表现为优秀,78%的用人单位认为“为人处世”比较优,认为“谦虚好学”比较优的占81%,认为“适应能力”优的占67%。认为毕业生相对不足的素质有“工作质量”、“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绝对不足的是“创新精神”和“外语水平”。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调查时反映,输送的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因此,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待人接物和礼仪方面的培训等;课程设计要合理,加强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多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建立就业网站,与企业加强联系。
冯老师总结的调查结论认为,校企之间对教学内容和设计方面的认识有脱节。学校教育侧重研究,单位侧重实用。但市场是第一位的。高校无法回避用人单位的要求,应该按照“买方市场”需求进行变化。
冯老师称,多数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的旧有模式不外乎3个程序:往往从大三或者更后开始,学校统一安排就业指导,请专家教授讲课;各个学院的领导、教师进行方向指引;联系单位、参加各类招聘活动。3个程序走完,学校就等待被送出去学生的好消息,统计学校的就业率。
冯老师认为,当前用人单位选用人才与实现单位工效目标有密切的关系,“进单位后谁能最快适应工作,做出成绩,也就自然被重视。”由此,毕业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以积极适应,学校则要对培养人才方向和结构上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冯老师在将向学校有关部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咨询、职业生涯设计、就业信息等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和“售前售后”服务。应该从大学新生开始为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不同阶段都使学生对就业形势、相关政策、应聘技巧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量体裁衣。
这种提议的直接原因来自市场即用人单位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此次调查也反映出,在一些工程类专业岗位上,毕业生甚至面临着下岗职工群的竞争。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
一个被提出的新构想是:以市场销售为考量标准,在学生、单位、学校间构架桥梁,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从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强化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学校的良好公众形象。
冯蓓娜说,以往对于新就业单位的市场开拓除了校友资源、学校教师的个人关系,就是按照学生的期望方向统一组织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但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建立完整、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及时掌握动态和需求,构建关系网络,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互动和沟通,实现“按需定产”。
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拟订完整的教学计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最近,湖南大学电气与工程信息学院的冯蓓娜老师,利用暑假对北京、广州、深圳、武汉4个城市的170名本校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和所在的28个单位,采取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以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为学校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可行性报告。
调查发现,学生除了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有建议外,多数学生还要求给予更多的实习机会,使自己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加实际操作经验。一些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应加强,增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调整宽泛的专业课程。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11项调查指标综合评价显示,74%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个人诚信”、“爱岗敬业”两项指标上表现为优秀,78%的用人单位认为“为人处世”比较优,认为“谦虚好学”比较优的占81%,认为“适应能力”优的占67%。认为毕业生相对不足的素质有“工作质量”、“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绝对不足的是“创新精神”和“外语水平”。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调查时反映,输送的大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因此,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待人接物和礼仪方面的培训等;课程设计要合理,加强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多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建立就业网站,与企业加强联系。
冯老师总结的调查结论认为,校企之间对教学内容和设计方面的认识有脱节。学校教育侧重研究,单位侧重实用。但市场是第一位的。高校无法回避用人单位的要求,应该按照“买方市场”需求进行变化。
冯老师称,多数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的旧有模式不外乎3个程序:往往从大三或者更后开始,学校统一安排就业指导,请专家教授讲课;各个学院的领导、教师进行方向指引;联系单位、参加各类招聘活动。3个程序走完,学校就等待被送出去学生的好消息,统计学校的就业率。
冯老师认为,当前用人单位选用人才与实现单位工效目标有密切的关系,“进单位后谁能最快适应工作,做出成绩,也就自然被重视。”由此,毕业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以积极适应,学校则要对培养人才方向和结构上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冯老师在将向学校有关部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咨询、职业生涯设计、就业信息等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和“售前售后”服务。应该从大学新生开始为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不同阶段都使学生对就业形势、相关政策、应聘技巧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量体裁衣。
这种提议的直接原因来自市场即用人单位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此次调查也反映出,在一些工程类专业岗位上,毕业生甚至面临着下岗职工群的竞争。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
一个被提出的新构想是:以市场销售为考量标准,在学生、单位、学校间构架桥梁,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从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强化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学校的良好公众形象。
冯蓓娜说,以往对于新就业单位的市场开拓除了校友资源、学校教师的个人关系,就是按照学生的期望方向统一组织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但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建立完整、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及时掌握动态和需求,构建关系网络,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互动和沟通,实现“按需定产”。
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拟订完整的教学计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