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的“白马非马”辩题天明论点,似乎说不通,求大神解惑
公孙玲珑说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她的假设是“如果马=白马,马=黑马”,那么“白马=黑马”,而现实中白马不等于黑马,所以“白马非马”。而天明的意思是,按照公孙玲珑的说法,即“马≠白马,白马≠马”,而踏雪(白马)是公孙家传家宝,踏人(黑马)是儒家传家宝,“踏雪(白马)=传家宝=踏人(黑马)”,所以赔给公孙玲珑的是黑马踏人没错,也就是说白马=黑马,踏雪=踏人。可是公孙玲珑一开始就已经说了“白马=黑马”是荒谬之言,理论上说公孙玲珑到此为止并没有输,却是天明又把“荒谬”的“白马=黑马”证明了一遍,并未推翻公孙玲珑的言论,证出来的是和公孙一样的结果,所以天明不算赢,公孙玲珑也不算输,天明反驳的就有问题。大家觉得呢? 展开
就是这么个意思。
马≠白马,白马≠马”,而踏雪(白马)是公孙家传家宝,踏人(黑马)是儒家传家宝
天明就是按照胖大妈的思维来进行辩论
所以
理论上来说,还是天明赢了
假如说,天明是错的话
那么,公孙玲珑岂不是错上加错?
如果是天明对,那么,公孙玲珑还是错了
因为结果是天明赢了
换一个说法
甲方赢了,那么乙方肯定是输的
如果甲方赢了,乙方也是赢,那么就不可能会有赢方
两方打平
不是么?
可是公孙玲珑一开始就已经说了“白马=黑马”是荒谬之言←这句话错了
他自己怎么会说自己是错的?
你说是不是?
天明和公孙玲珑虽然都没意识到这点,但辩论中都遵循了数学上的一个演绎逻辑,即“若a=c且b=c则a=b,当a≠b时说明a≠c或/且b≠c”,所以“白马≠黑马时,白马≠马 或/且 黑马≠马”,“踏雪=传家宝,踏人=传家宝,则踏雪=踏人”。。。
2014-01-05
其实两家都是为了争论
公孙玲珑如果马=白马
马分为好多种,为啥马就等于白马黑马,棕色马、千里马、汗血宝马呢
首先公式就不成立,所以结果也就不成立
既然,公孙玲珑以一个不合理的公式为起点,天明就以不合适的起点反驳了公孙玲珑
其实深究起来不是说的问题对错,而是反映的机敏问题
首先不反对论点正确与否,而是直接在论点上用论据证实结果是错的
公孙玲珑的逻辑与立场
公孙玲珑提出 “白马非马”,以 “如果马 = 白马,马 = 黑马,那么白马 = 黑马”,而现实中白马不等于黑马,来反推 “白马非马”。她确实指出了 “白马 = 黑马” 是荒谬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对概念的特殊拆解和逻辑推导,来让他人认同她所主张的 “白马” 与 “马” 有着本质区别这一违背常规认知但在她的逻辑体系里看似合理的观点,以此在辩论中占据上风,维护 “白马非马” 这一诡辩式命题的 “正确性”。
天明反驳的逻辑与策略
天明顺着公孙玲珑 “马 ≠ 白马,白马 ≠ 马” 的说法继续推导。他利用了公孙玲珑将 “白马” 和 “马” 完全割裂开来的极端逻辑,引入 “传家宝” 这一概念,在公孙玲珑所构建的那个忽视常规逻辑联系、只强调概念差异的框架内,得出了 “踏雪(白马) = 传家宝 = 踏人(黑马)”,也就是 “白马 = 黑马” 的结论。
天明反驳有效的原因
揭示逻辑矛盾
天明的反驳重点不在于肯定 “白马 = 黑马” 这个违背常识的结果本身,而是通过按照公孙玲珑的逻辑去推导,让其逻辑走向了一个更加荒谬、自相矛盾的境地。公孙玲珑本想用自己的逻辑证明 “白马非马”,排除 “白马 = 黑马” 这种情况,可天明恰恰用她的逻辑推导出了她极力否定的 “白马 = 黑马”,这就揭示出公孙玲珑所依赖的那套逻辑是存在内在矛盾、无法自洽的。在辩论中,一旦证明对方的逻辑自身站不住脚、自相矛盾,就相当于动摇了对方论点的根基,从这个层面来说,天明的反驳是有效的。打破辩论节奏与优势
公孙玲珑一开始以看似严谨的逻辑推理来阐述 “白马非马”,在辩论中处于主动引导、掌控节奏的优势地位。而天明这种以谬制谬的反驳方式打破了她的节奏,让公孙玲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 “白马非马” 逻辑,就无法回避天明推导出的 “白马 = 黑马” 这一矛盾结果;如果她否定天明的推导,就等于在否定自己之前所构建的用于证明 “白马非马” 的那套逻辑体系,所以无论怎样,她原本的辩论优势都被打破了,难以再继续维持自己的观点。
虽然天明得出的 “白马 = 黑马” 从常识角度看是荒谬的,但这恰恰是利用对方错误逻辑进行反击的手段,目的是揭示对方逻辑的不合理性,从而在辩论中赢得主动,所以综合来看,天明是赢了这场辩论,成功反驳了公孙玲珑的 “白马非马”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