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开国功臣?

 我来答
手机用户41593
2013-11-02 · TA获得超过17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1万
展开全部
一、历史冤枉了朱元璋? 1、朱元璋委屈吗? 应该说,朱元璋固然是雄才大略、人中之龙,但他一个人本事再大,也绝无法独力创造出这样巨大的功业的;还应该说,大明朝的事业也和许多其他的事业一样,绝非是某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缔造的,而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将、左膀右臂们齐心合力、共同打造的。 如此,朱元璋如果真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在成功之后大肆屠杀功臣的话——自《明史》修成以后至今,人们大多都相信这样的说法,即:朱元璋的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等极少数人没有死于朱元璋的屠杀——那朱元璋几百年来所遭受后人的批评、斥责乃至批判就一点儿也不委屈。 朱元璋果真杀功臣如草芥吗?我看未必——我总觉得真实的朱元璋恐怕未必是这样一个过河拆桥、心黑手辣的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朱元璋其实是个很知道感恩图报的人,尽管他的所谓屠杀,也不排除存在有若干冤枉情形的可能。 2、朱元璋是个知道感恩的人 在我看来,朱元璋显然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姑且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马皇后这个人,应该说是朱元璋能够发迹的的关键人物。那么,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后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是利用完了就随手扔掉?还是一如既往恩爱有加、敬重有加?事实很清楚,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虽然和所有的皇帝一样,后宫的美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但他并没有肆意淫荡,而是专心国务、较为节制。花丛之中,朱元璋始终以贤德的马秀英为皇后,不但不离不弃,而且一辈子都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时候是言听计从。由此可见,朱元璋还真是个“信仰”“患难之交见真情”的人。 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汤和,除与各主要开国功臣一样立有卓著军功外,还拥有他人都无法攀比的一项功劳。当年朱元璋之所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就是他汤和写信力邀的结果。 如此说来,汤和就可谓是朱元璋加入“革命组织”的介绍人了。那么,在明朝开国后所谓的血雨腥风中,对朱元璋的整个人生来说都可谓起了关键作用的汤和,命运又是怎样呢?汤和戎马一生,南征北战达三十多年,军功叠垒间,也曾先后被封为中山侯与信国公,可谓功高位尊。都说朱元璋杀开国功臣无数,可汤和这样关键性的“革命引路人”毕竟是安然无恙(汤和自己也做得很好,随着地位、权势的上升,他选择及时地解甲归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见朱元璋心性之一斑。 郭子兴就更不用说,毫无疑问是朱元璋的第一贵人。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农民军后,正是因为得到他的赏识才得以被一步步提拨上来,郭还把养女嫁给朱元璋以朱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郭子兴虽因误信谗言曾对朱元璋起过疑心,但朱元璋却并没有因此就恩将仇报,而是在内讧中想方设法亲涉险境把郭子兴救了出来。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也并没有与郭的儿子等抢班夺权,而是携同作战。只是才能更高的朱元璋本来就掌握着骨干部队——该部队基本上是以郭子兴处境困窘时朱元璋回乡招募来的七百多人为基础,通过招降、扩编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而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也没忘了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等。 通过以上事例,可见朱元璋内在品格的基本面是经得起推敲的,他绝不是那种内心卑鄙的小人。仅仅在这一层面上,也有足够的理由促使我们来研究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杀功臣如草芥的暴君。 3、是朱元璋冤还是他的功臣们冤? 出自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年轻时为避饥荒曾近于行乞般流浪三年(也就是被苦难彻底磨砺和摔打了整整三轮的寒冬酷暑),之后不久,朱元璋以和尚之身参加红巾军,在经过了17年残酷战阵生涯的狂暴洗礼后,竟乃奇迹般地成就为创造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极少数皇帝之一。 24岁时赤手空拳参加农民军,40岁时登大宝坐拥天下,整个发迹的过程一共只花了朱元璋17年时间。1398年,朱元璋以71岁高龄驾崩于任上,掰着指头数数,他总共当了31年的皇帝。在历代统一九州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在大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朱元璋一生征战不息而能长寿(71岁在古代当然算得上是高寿),这应当归功于他有一个好身体(或许是流浪时磨练出来的)。而朱元璋的长寿,又使这位杰出的古代军事家能够把自己漫长的后半生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从而成为一个政绩也很卓著的皇帝。 元朝末年,群魔乱舞兼群雄逐鹿,历代乱世,形势还真是少有这么乱乎这么错综复杂的,而朱元璋竟然能在这巨大的混乱中后来居上,大败所有的魔鬼与英雄,收割所有的庄稼与果实,无论怎样看,他也真要算一个罕见的奇才异杰。而他做出的收拾战乱、光大传统文化、恢复汉民族正朔地位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使得这位文治武功无不突出于史的皇帝放射出了“伟大”的光芒。 可是很遗憾,有一个声音说:朱元璋太残暴了!竟然屠杀了这么多功臣宿将!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伟大”二字!?并且,这个声音在明亡清兴以后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朱元璋的名声也越来越坏。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好汉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朝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汉人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朝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朝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二、大明朝开国功臣之死 朱元璋到底残暴不残暴?明初各主要开国功臣之死到底冤不冤?为了解答这样的质问,我们似乎有必要在事实层面上就此作些探究,乃至作些相应的推理和评判。 4、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达之死,我以为是不可信的。首先,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其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再次,有关徐达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5、刘伯温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书记载说:刘伯温病重后,因为接受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治疗,然后就死了。而人们通常都怀疑刘伯温其实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我以为,他其实就是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当时担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刘伯温,因此指使人向朱元璋进谗言陷害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很生气,乃夺了刘伯稳的爵位。在胡惟庸势力的压制下,心情郁闷的刘伯温终于病了。然后就发生了胡惟庸派医生来为之看病然后刘伯温病逝的事,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来,即使朱元璋日后真是想大杀功臣以固皇权,当时的他也是绝没有杀死刘伯温的想法的。一来那时刚建国七年,身体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杀功臣也不用这么早就动手;二来年纪比朱元璋大17岁的高级军师刘伯温在朝中也远没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对朱元璋远构不成威胁;第三,我以为朱元璋当时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搞权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长退休之后曾经邀请刘伯温出任丞相,可刘伯温一再地谢绝了——也许他不想介入到朝廷派系斗争的旋涡中去,也许他忌惮于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强,他转而向刘伯温咨询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丞相人选。刘伯温的回答是,这几个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任用胡惟庸担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谋划。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胆大妄为地害死了刘伯温(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温确实是死于疾病)。总之,我以为刘伯温这样的在朝廷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开国功臣绝非为朱元璋所杀。 6、廖永忠死得冤不冤枉? 除以上两个相仿的案例外,也还有别的类型的案例值得我们探讨的。比如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的廖永忠,人们认为他真正的死因乃在于是他当初执行了谋杀小明王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个事情要看怎么说了。在皇权至大至威的封建社会,臣子私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论起罪来,恐怕至少或大体都是要判斩立决的,按明朝的法律来论自然也不例外。否则,那就要考虑《大明律》之类还执行不执行了。 而朱元璋执法的严格又是今天和当时的人们都很知道的,这是一位古今中外都少见的六亲不认的严格执法者——朱元璋连至亲戚犯法都绝不宽恕,例如:开国功臣、亲侄子朱文正违法乱纪,乃按律囚禁;驸马爷走私捞钱,被发现后,也被按律处死。 如此说来,则廖永忠的死其实就并不冤了——朱元璋对廖的处置并没有超过法律的规定。 但若把廖永忠之死联系到小明王之死(如果小明王确系死于朱元璋的阴谋)来理解的话,则说朱元璋借故杀功臣也未尝不可。 之外也还要顺带说说,无论小明王的死因是什么,朱元璋的江山却始终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虽从郭子兴统军时起朱元璋就是小明王、刘福通名义上的部下,但实质上双方其实只是一种农民起义军之间的同盟关系。乱世间,群雄逐鹿,哪一方不都是旨在为自己打天下吗?当小明王的力量损失殆尽了,朱元璋出于道义把小明王救出并供奉了几年,当天下将定时,任何人处在朱元璋的位置上,难道谁还真的会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不太相干的他人吗? 7、其他开国功臣的结局 明朝开国,文臣武将可谓若群星灿烂。但这些人中,有许多在连年的战争中牺牲了,也有不少是在战争年代或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中因病而死或正常老殁了,还有一些,则有因犯法而死的,有因涉嫌谋反事而死或因此连坐而死的,等等。考察这些人的死亡原因,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朱元璋在怎样对待功臣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下面姑且罗列明朝部分骨干功臣之死以供参考。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李文忠——建国后病死。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邓愈——建国前病死。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冯国用——死于军中。冯胜——坐蓝玉案赐死。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康茂才——病死军中。郭英——老病而终。叶琛——被叛军捕获,不屈而死。章溢——病死。…… 考察以上功臣的结局,一般认为傅友德、冯胜两人是朱元璋为了让皇孙的帝位不受任何可能的威胁而找借口处死的。如果清修《明史》没有在这两人的问题上做手脚,则这两位功臣就确实是被冤枉了。果然如此的话,则我们可以说,朱元璋找借口杀功臣并非全属编造,而是确有其事的。 三、胡蓝大案是不是冤狱? 8、胡蓝大案的复杂性 真正使朱元璋得杀功臣恶名的主要是发生于1380年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发生于1393年的“蓝玉党案”,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借这两件大案以“连坐”之法各屠杀了3万人和1.5万人——这两个很大的数字有值得怀疑的理由,因为清修《明史》时对明代历史有多种篡改。倘若这样的数字并非篡改而得,而是历史的真实,那就确乎更值得后世来探讨之。 怎么说呢,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谋反、结党通常是皇帝忌恨极大的罪行,惩处起来通常是无所不用其极,包括酷刑、连坐在内。所以,这两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胡惟庸和蓝玉是否真的被冤枉了,而不在于杀了多少人。如果这两位没有被冤枉,那就不能说朱元璋是借故大杀功臣。如果胡、蓝都被冤枉了,那朱元璋就理所当然应当背这个屠杀功臣的恶名。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第一,即使在今天看来,胡、蓝这两位都确乎是有谋反或骄横违法的问题的;第二,在后人看来,朱元璋当年也确有借此砍去丞相这一机构以集权于皇帝的意思;第三,清代修撰《明史》时还曾对明代的史书和史实大肆篡改和销毁的行为。以上三点混合在一起,的确构成了今人意欲洞悉这两个大案之真实详细的很大障碍和困难。但我们姑且还是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件罢。 9、“胡惟庸谋反案”:胡惟庸该不该杀? 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先后担任元帅府奏差、知县、通判等多种低、中级官职,在开国功臣中几乎排不上号。也就是说,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胡惟庸的建树非常小,乃至是因为追随了朱元璋,他才在乱世中混了口饭吃也不一定。总之,要把胡惟庸列为开国功臣恐怕都有点勉强吧? 应该说,胡惟庸的发迹主要是在建国以后。洪武三年(1370年),胡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又被任命为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甚至当上了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并未立有大功,但因为是李善长的亲信,同时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所以升官很快,可谓是权力平衡斗争中的受益者。 最初只是朱元璋帐下文书的淮西人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提拔上来委以重任,其实只是朱元璋想利用来制衡朝廷中权势最大的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一颗棋子,可是胡惟庸在当上宰相的头几年里,一方面既得朱元璋宠信,另一方面又紧紧倚靠着李善长,这使得朱元璋很不舒服,而胡惟庸本身的问题又那么多——胡惟庸眼见自己权势日大,就日益地骄横跋扈起来,比如专权擅决、受贿营私,比如结党自固、试图谋反以及勾结日本、蒙古,等等——所以朱元璋干脆就把他这一支野心勃勃且日益壮大的力量彻底给废了。之后,一不做,二不休,为子孙计,为社稷履的朱元璋又干脆那李善长这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给拔除了。至此,朱元璋终于决定把在内心深处萌动已久的废除宰相职位的想法付诸实施。 胡惟庸的这些罪名确实不确实?以谋反罪判处他到底冤枉不冤枉?有关这一点,我以为即使排除掉当中朱元璋要废除丞相这一机构的意图,也应该是不冤枉的吧。在胡惟庸谋反这一案件中,如果史书记载的数字竟然没有错,那朱元璋的连坐之杀也确有牵涉太广之嫌。 像连坐这样的刑法,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当然是很不合情理的,但在古代的中国,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包括唐宋在内没有不实行此法的(包括各种酷刑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也就不该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和谩骂朱元璋对所谓谋反之人的所谓连坐了。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走进了文明程度已然较高的现代社会,今天的世界上,酷刑和连坐早已被各国废除。 10、“蓝玉党案”:蓝玉该不该杀? 蓝玉,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期在常遇春帐下听令,有勇有谋,屡立军功,在明初众多的开国功臣中属于后期之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领军三十万征讨云南,蓝玉被命为二把手,沐英为三把手,结果大胜,蓝玉得以封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命蓝玉为大将军统兵十五万讨伐蒙古,蓝玉率军直打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败蒙古军队,蒙古人从此陷入内乱。蓝玉以此被封凉国公。 蓝玉军功确实很大,但他却居功自傲、骄横跋扈,问题多多,如侵占民田,蓄养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北征时侵占了许多战利品如珍宝之类。此外,蓝玉还对太子朱标表达了对朱棣的担心,结果得罪了朱棣。朱棣后来在朱元璋面前说蓝玉的坏话,使得朱元璋对蓝玉很是不满。后来锦衣卫又报告说蓝玉企图谋反…… 蓝玉到底该不该杀?即使不算所谓的谋反这一条罪,按法律严格追究起蓝玉的各种违法行为来,想必他也是离死罪不远了。但蓝玉毕竟是军功赫赫的大将,杀之对明朝实在是个较大的损失。这就要看朱元璋做什么样的抉择了。结果呢,朱元璋的决定是杀之。 蓝玉的死显然使明朝丧失了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如果明朝打算把蒙古人占据的地盘收为疆土,则朱元璋晚年时还活着的蓝玉、傅友德、冯胜几位自然是最好的拓土大将,可惜朱元璋对只适合放牧不适合耕种的荒凉漠北不感兴趣,所以蓝玉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大用。如此,在年事已高的朱元璋眼里,心腹手下众多的蓝玉就成了皇权的一大威胁。太子朱标死后,鉴于皇太孙文弱,朱元璋更感到了这种威胁之大。再加上蓝玉言行本就多有不端,锦衣卫又密告蓝玉要谋反,朱元璋就索性把他一锅端了。 这个案件是否冤枉了?杀人是否真的杀得太多了?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看法是倾向于认为总体上并不算冤枉。 11、封建社会的弊端所在 朱元璋想永葆自家的江山,想建设一个法制厉行的美好社会,他不能允许自己开创的国家混乱污秽,他想规避掉自己死后天下复又大乱的任何一点风险,所以他屡出铁碗重拳——他有错吗?按他的理念和思路来说,他没有错。 而各大功臣呢?都是血火里冲杀出来的好汉,吃过苦,挥过汗,流过血,坐了江山后想过得舒服一点,享受一点,所以不免放纵一些、恣肆一些——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前提是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 可因为帝王永固江山的防范意识,难免会有若干有过或无过的功臣死得可能比较冤……那么,后人又该怎么评说这一切? 其实,这类问题说到底,症结势必还是要归结到制度问题上来。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在封建社会恐怕是任何帝王也解决不了的,人类惟有不断地迈进更文明、更民主、更开明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子上来克服这些弊病吧。 总之,综上所述,我以为朱元璋没有原则、随心所欲地屠杀功臣的说法在总体上是很值得深入探讨和质疑的,乃至也是有可能完全推翻或部分推翻的。
guolongjia12
2018-06-19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万
展开全部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周德兴等开国功臣。

1、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

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2、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3、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4、周德兴

周德兴(?—1392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同乡。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从朱元璋起兵,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

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广西少数民族。洪武二十年(1387年),经略福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坐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