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大悲咒》用的是什么语言唱的?还有还有它的歌词翻译成中文什么?
《大悲咒》使用梵文唱的。
大悲咒经文翻译成中文大意: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于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着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
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
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盘。
拓展资料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
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
用梵文唱的。
中文翻译: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于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于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着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于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于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
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于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于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萨,愿诚心诵持此真言者,皆得涅盘。
扩展资料: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寄於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大悲咒 百度百科
Na Mo He Na Da Na Duo Na Ye Ye Na Mo
南 无、喝 罗 怛 那、哆 罗 夜 耶. 南 无
ao Li Ye Po Lu Jie Di Shuo Bo Na Ye
阿 唎 耶. 婆 卢 羯 帝、烁 钵 罗 耶.
Pu Ti Sa Duo Po Ye Mo He Sa Duo Po Ye
菩 提 萨 埵 婆 耶, 摩 诃 萨 埵 婆 耶.
Mo He Jia Lu ni Jia Ye An Sa Bo Na Fa Yi
摩 诃、迦 卢 尼 迦 耶. 唵,萨 皤 罗 罚 曳,
Su Da Na Da Xia Na Mo Xi Ji Lie Duo Yi Mong ao Li Ye
数 怛 那 怛 写. 南 无、悉 吉 栗 埵、 伊 蒙 阿 唎 耶.
Po Lu Jie Di Shi Fu Na Leng Tuo Po
婆 卢 吉 帝、室 佛 罗 愣 驮 婆.
Na Mo No Na jin Chi Shi Li Mo He Ba Duo Suo Mi
南 无、那 罗 谨 墀. 醯 利 摩 诃、皤 哆 沙 咩.
Sa Po ao Ta Dou Shu peng ao Shi Yun Sa Po Sa Duo Na Mo Po Sa Duo
萨 婆 阿 他、豆 输 朋、 阿 逝 孕. 萨 婆 萨 哆、那 摩 婆 萨 哆,
Na Mo Po Qie Mo Fa te Dou
那 摩 婆 伽,摩 罚 特 豆.
Da Zhi Ta An ao Po Lu Xi Lu Jia Di Jia Lu Di Yi Xi Li
怛 侄 他, 唵,阿 婆 卢 醯.卢 迦 帝, 迦 罗 帝.夷 醯 唎.
Mo He Pu Ti Sa Duo Sa Po Sa Po
摩 诃 菩 提 萨 埵. 萨 婆 萨 婆,
Mo Na Mo Na Mo Xi Mo Xi Lie Tuo Yun Ju Lu Ju Lu Jie Mong
摩 罗 摩 罗, 摩 醯 摩 醯、唎 驮 孕. 俱 卢 俱 卢、羯 蒙.
Du Lu Du Lu Fa She Ye Di Mo He Fa She Ye Di
度 卢 度 卢、罚 闍 耶 帝. 摩 诃、罚 闍 耶 帝.
Tuo Na Tuo Na Di Li ni Shi Fu Na Ye
陀 罗 陀 罗, 地 唎 尼, 室 佛 罗 耶.
Zhe Na Zhe Na Mo Mo Fa Mo Na Mo die Lie
遮 罗 遮 罗, 摩 麼 罚 摩 罗, 穆 帝 隶.
Yi Xi Yi Xi Shi Na Shi Na Ou Na Sen Fu Na She Li
伊 醯 伊 醯, 室 那 室 那, 阿 罗 参、佛 罗 舍 利.
Fa Sa Fa Seng Fu Na She Ye
罚 沙 罚 参. 佛 罗 舍 耶.
Hu Lu Hu Lu Mo Na Hu Lu Hu Lu Xi Li Suo Na Suo Na
呼 嚧 呼 嚧 摩 罗, 呼 嚧 呼 嚧 醯 利. 娑 罗 娑 罗,
Xi Li Xi Li Su Lu Su Lu Pu Ti Ye Pu Ti Ye
悉 唎 悉 唎, 苏 嚧 苏 嚧. 菩 提 夜、菩 提 夜.
Pu Tuo Ye Pu Tuo Ye Mi Di Li Ye
菩 驮 夜、菩 驮 夜. 弥 帝 唎 夜,
Nuo Na jin Chi Di Li Se ni Na Po Ye Mo Na
那 罗 谨 墀. 地 利 瑟 尼 那, 波 夜 摩 那,
Suo Po He Xi Tuo Ye Suo Po He Mo He Xi Tuo Ye
娑 婆 诃. 悉 陀 夜, 娑 婆 诃. 摩 诃 悉 陀 夜,
Suo Po He Xi Tuo Yu Yi Shi Bo Na Ya
娑 婆 诃. 悉 陀 喻 艺, 室 皤 罗 耶,
Suo Po He Nuo Na jin Chi Suo Po He
娑 婆 诃. 那 罗 谨 墀, 娑 婆 诃.
Mo Na Nuo Na Suo Po He Xi Na Sen ao Mu Qie Ye
摩 罗 那 罗, 娑 婆 诃. 悉 罗 僧、阿 穆 佉 耶,
Suo Po He Suo Po Mo He ao Xi Tuo Ye
娑 婆 诃. 娑 婆 摩 诃、阿 悉 陀 夜,
Suo Po He Zhe Ji Na ao Xi Tuo Ye
娑 婆 诃. 者 吉 罗、阿 悉 陀 夜,
Suo Po he Bo Tuo Mo Ji Xi Tuo Ye
娑 婆 诃. 波 陀 摩、羯 悉 陀 夜,
Suo Po He Nuo Na jin Chi Bu Qie Na Ye
娑 婆 诃. 那 罗 谨 墀、 皤 伽 罗 耶,
Suo Po He Mo Po Li Sen Ji Na Ye
娑 婆 诃. 摩 婆 利、胜 羯 罗 夜,
Suo Po He Na Mo He Na Da Na Duo Na Ye Ye
娑 婆 诃. 南 无 喝 罗 怛 那、哆 罗 夜 耶.
Na Mo ao Li Ye Po Lu Jie Di
南 无 阿 唎 耶. 婆 嚧 吉 帝,
Suo Bo Na Ye Suo Po He An Xi Dian Du
烁 皤 罗 夜, 娑 婆 诃. 唵,悉 殿 都,
Man Duo Na Ba Tuo Ye Suo Po He
漫 多 罗, 跋 陀 耶, 娑 婆 诃.
首先要说这个译文不是很好写,因为每个佛者的观点有所区别,下面这个我认为比较好:
大悲咒译文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圆满,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於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著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常以诸佛菩萨的化身,悠游於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随缘化渡,一如菩萨显化的狮子王法身,引导有缘众生远离罪恶,忘却生死烦恼,皈向真实光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以清净无垢圣洁莲华的法身,顺时顺教,使众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对於流布毒害众生的贪、瞋、痴三魔,更以严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众生得能清净,菩萨更以清净莲华,显现慈悲,扬洒甘露,救渡众生脱离苦难。只是娑婆世界众生,常习於十恶之苦,不知自觉,不肯脱离,使行诸利乐的菩萨,常要忍受怨嫉烦恼。然而菩萨慈悲,为救众生痴迷,复显化明王法身,以无上智慧破解烦恼业障,远离一切恐怖危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显化之诸般法相,常在众生之中,随缘随现,使众生忆佛念佛,迷途知悟。
为使众生早日皈依欢喜圆满,无为虚空的涅盘世界,菩萨复行大慈大悲的誓愿,手持宝幢,大放光明,渡化众生通达一切法门,使众生随行相应,自由自在得到无上成就。菩萨的无量佛法,广被大众,恰似法螺传声,使诸天善神均现欢喜影相,亦使众生於听闻佛法之后,能罪障灭除,各得成就。不管是猪面、狮面,不管是善面、恶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尘魔,菩萨亦以显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宝。
南无大慈大悲圣观世音菩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广、中、略三种不同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伽梵达摩”84句《大悲咒》,其经本以《大正藏》的底本为依据,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除此类藏经外,还有一些很重要且更准确的可参考文献。如与译经年代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经,以及与汉译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经等。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寄於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大悲咒》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有广、中、略三种版本的分类。
【伽梵达摩略本】
略本系多是围绕“伽梵达摩”译本来抄写,另外也有单独类的简化抄本和注释本。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伽梵达摩译
这一最早也最流行的大悲咒版本,虽流行度最高,但也最为凌乱,甚至译者翻译原貌都不很清楚,且咒文并不连贯。
真实性的确定:该译本《大悲心陀罗尼经》最早于《开元释教录》有载:“智升”在询问其他梵僧后,得知该经是有梵本依据的,所以确认为真经。[1] 但本经梵文本已无从查找。[2] 虽然至今各版汉文大藏经中,《大悲心陀罗尼经》独有“伽梵达摩”译本;但在经藏以外,学者发现了本经同源梵本的异译本,[3] 因此可以肯定伽梵达摩译本的真实性以及《大悲咒》的真实性。
流行本的形成:现今流行的“伽梵达摩”经本,是“伽梵达摩”在“于阗”所翻译,之后即回国。本经是从于阗通过抄写而不断传到内地,其翻译并非官方组织的译经,而是民间的抄写流传。本经原梵本已不存在,现今的流行本多以《大正藏》为底本,而《大正藏》此伽梵达摩经本是以《明藏》为底本,但此版本已是极晚期的版本。[4] 本经因传抄广泛,导致在抄写过程形成越来越多的错误并不断演变扩大。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改变已完全影响了原来的梵文音貌。这些变化并非某梵本的出现被修改,而是原译本不断传抄而形成。所以不存在早期本的缺失或遗漏,而早期的版本才是真实状况。[5]
变化的形式:从伽梵达摩各抄本的差异变化发现,人为抄写,即使是短时期的同类抄本也有很大变化,何况一篇经咒长期不断传抄,并且是广泛的繁衍传承,故其变化极其错综复杂。而事实上,《大悲咒》的错误不仅是传抄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听闻上的错误所致;[6] 除了文字的不断变化,《大悲咒》也发生了一些形态上的变化:在传抄时出现了各种围绕咒文的简化抄注本,[7] 由于此类抄本的方便实用,故比经本传抄量更大,而《大悲咒》本身也不排除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
衍生的疑点:后期出现的各种简化单行本,《大正藏》有两个本子(No.1064、[8] No.1113B[9] )署名“不空”译,[10] 但却存在一些疑点。[11] 经考据为传抄时错误托名;[12] 或为“不空”注释;[13] 或是对“不空”中本《大悲咒》的错误领会所致。[14] 这类单行本实际都是“伽梵达摩”经本在民间抄写的简化,皆为后期衍生品,“伽梵达摩”是最初的唯一译者。“不空”与《大悲咒》的确切关系是:“不空”翻译了中本《大悲咒》;且只对“伽梵达摩”译本进行注释;“不空”并没有重新翻译过这部经。[15]
【中本与广本】
中本系只有几个版本且差异不大,皆是没有经文联系的咒文本。内容多于“伽梵达摩”本,此处列举三本:①不空译本《圣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14] [16] 此一译本较“金刚智”的“新译”本,其内容略有减少,但较“伽梵达摩”的译本仍多出很多内容。②慈贤译本《大悲心陀罗尼》[17] 与上述的“不空”本基本相同而有若干增补,不知是“慈贤”所增、梵本即有,还是“不空”遗漏。但二者为同本。③行琳集本《圣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18] 是依据上述“不空”本又作了修订,其中大的差异处似为依据“金刚智”的仪轨本。[15]
广本汉文本系与其经文内容无关联,只有“金刚智”的“新译”名称能对应上,其余版本只是内容与“金刚智”本有关联:①金刚智新译本《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19] 为单译的咒本,名称与“伽梵达摩”所译的《大悲咒》完全一致,但内容却多出不少。经考据,该咒本是“金刚智”针对“伽梵达摩”译本所作的“新译”。[20] 可见“金刚智”对“伽梵达摩”的咒文翻译部分不完全认同,其所依据应另有梵本。同时该异译本与藏文本系的《大悲咒》有很多共同点,可见“伽梵达摩”所译《大悲咒》的完整性值得怀疑。②金刚智仪轨本《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21] 其中所载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你攞建他陀罗尼》与上述咒本有些不同,但该译本却与其他本较为一致,此中谁是谁非暂无法确认。③不空注释本《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22] 此注释本与“金刚智”的新译本相似,咒文称《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而不是《大悲心陀罗尼》。④行琳集本《青颈大悲观自在菩萨陀罗尼》[18] 该咒本内容是依据上述不空本为底本,由此也可证明上述经本的真实性。[23]
广本藏文本系有很多与汉译本相一致的经文,而且从不同角度传播。其中有藏文本亦有汉译本,有对应经文相联系也有单独咒本,内容都很一致。①《圣青颈陀罗尼》[24] 与汉文本更接近些,或可说该本更早/地域更接近些。②《千手千眼圣观自在菩萨仪轨细释》[25] ③《圣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无碍大悲心广大正圆满陀罗尼》[26] 是唐代“法成”由汉文转译成藏文,但其咒文部分并没有按照汉文本转译,而明显依据了上述两种藏文本。④“释迦智”译《摄圣观自在大悲尊陀罗尼利益经》[27] 与早期藏文本差异较大,与最晚的梵文本较接近。 本经所对应的《大悲咒》比“伽梵达摩”所译《大悲咒》,内容多出很多。[15]
广本敦煌抄本中多有一类“伽梵达摩”经本,抄写时将原译的咒文部分替换为具有敦煌音译特色的译文,这类译文的发音及用字都与内地的其他常见译文不同,且多见于敦煌抄本中,也有一些藏文音译特色。这一本系的《大悲咒》,其内容上有与藏文本系和汉文本系相同之处,还有些更似汉藏差异的折中或过渡,以及具有一些独自的特点,这些不共特点又恰好与中本和略本有一定共性。所以类似一个大网络,将各个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与共性交织在了一起。[15]
时地分析
流传时间:①“伽梵达摩”译本最早载于《开元释教录》(730年),且此时流行已久,故译经必早于公元730年。“金刚智”(670-741)新译晚于“伽梵达摩”。“不空”(705-774)译本则再晚些。以上三种唐译本,时间稍有先后,但属同时代。②“法成”(-848-)由汉译藏本No.691,其咒文直接参考更早的藏文No.697、690两本,其中No.697与汉文本更接近。“释迦智”(993-1075)译藏文No.723再晚些,该本与上述两藏文本差异较大,而更接近最晚的梵文本,故时间在这二者间。③敦煌抄本多基于“伽梵达摩”经本而修改,一般为唐代抄本;其内容多处于汉译/藏文No.697、690与藏文No.723间的过渡状态,故时间即在此中间阶段。④其余多是以上诸本的重译或整理。至于梵文各抄本则晚于宋代。⑤故大体时间顺序为:1.唐译本/藏文No.697本;2.藏文No.690本;3.敦煌本;4.藏文No.723本/西夏译本/明清译本;5.梵文本。
流传地域:①“伽梵达摩”为“西印度”人,而其译经地“于阗”的文化交融与“北印度”关联较大,其所依经本应反映“西/北印度”的特征;而“不空”、“慈贤”中本与该本有很大关联。故中略本即是“西/北印度”抄本的反映。②“金刚智”译本随其携带而来自“南印度”。“不空”从“狮子国”带来大量经本,又在国内收集大量遗留梵本,其译本有中广两种:中本与“伽梵达摩”译本相关,应来自国内收集,可溯源于“西/北印度”;其广本与“金刚智”本相近,即来自“狮子国”等“南印度”一带。因此“金刚智”、“不空”(广)本特征应为“南印度”的反映。③西藏经本多是尼泊尔一侧传入:藏文No.723与后期尼泊尔梵本很相近,其地域接近“中/东印度”一带。藏文No.697、690则与此稍异,故而时间更早或是别地传入。④敦煌抄本则有些独特性,其中有与藏文本汉文本一致的,还有处于差异点过渡状态,乃是时间、地域过渡上的真实写照。
结论:古印度的经典多通过口诵相传,而不注重书写,流传到后来即发生变化。故时间越早且越接近发源地的版本,才可能是错误最少的。佛教中密教部分即率先流行于“南印度”;而于佛典中,该经的宣讲地“补陀落迦”也位于“南印度”的一侧。因此“南印度”即为该《大悲咒》发源地,“南印度”的版本也应是相对错误较少的版本。而结合时间的分析,“金刚智”和“不空”的(广本)译本则相对较符合这一特征。而纵使“金刚智”本来源于南印度,但也流传了几百年,其中局部也已发生变化;而传至别处的版本也不一定都会错,其中也可能还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所以对于一些无法推敲的地方,谁是谁非并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