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的名人
1个回答
2014-06-21 · 知道合伙人软件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详) 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莆(今城厢区)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黄,名崇精。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山本寂禅师”。著有《寒山子诗集注》。《景德传灯录》有传。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 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旱灾严重,奏减福州人民的丁口税。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长,仙游县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辽国,还为中书舍人。曾一度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如期完成。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权户部尚书,助章 重行新法,复改差役制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为任职。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后,历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和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曾尽复新法,贬元佑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铸造礼器,修理方泽,设立道观,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晚年误国,罪责在身。靖康时,贬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节度副使,后被贬往岭南(今广东广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长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诚,号澹轩。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郑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渔仲。学者习惯称之“溪西”先生、“夹祭”先生。宋兴化县(今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郑樵第一个创立了中国通史体系。其历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万字,集天下书为一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后人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祭遗稿》、《六经奥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陈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应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辅。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登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奸臣,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及长江下游一带)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输省南京市)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礼部侍郎参赞督府军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又知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越年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选贤举能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东(今长江南岸地区)安抚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书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前,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亲自来莆吊唁,并书其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以名儒召对,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兴国宫,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朱熹少时过莆田,尝听其讲学。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郑侨(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号回溪,宋兴化县(今仙游县)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状元。后历任签书镇南军节度使判官,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权礼部郎中兼侍讲,知建宁、建康、福州府。宁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三年以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移建康,拜观文殿学士。晚年,因与韩 胄意见不合而受排挤,辞官回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陈谠(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在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泉州等地任职,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触犯当朝宰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奉祠。后起用为兵部侍郎,因上书不纳,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宁国府。旋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国宫。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还乡,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赠通议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桥、石马桥、金凤桥等。平生博览群书,诗文雅致,擅长书法,楷写尤为雄健有力。
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度宗易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遭贾打击,愤而辞官。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林藻(生卒年不详) 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莆(今城厢区)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俗姓黄,名崇精。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25岁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山本寂禅师”。著有《寒山子诗集注》。《景德传灯录》有传。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 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旱灾严重,奏减福州人民的丁口税。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长,仙游县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辽国,还为中书舍人。曾一度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变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如期完成。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权户部尚书,助章 重行新法,复改差役制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为任职。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后,历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和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曾尽复新法,贬元佑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铸造礼器,修理方泽,设立道观,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晚年误国,罪责在身。靖康时,贬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节度副使,后被贬往岭南(今广东广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长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诚,号澹轩。莆田县(今涵江区)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连陷南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财募义兵三千人,携粮响,乘舟楫,北上抗敌,隶名将韩世忠部,致金兵败退。宣抚使李纲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以上书言收复失地为秦桧所扼,降承信郎,遂归乡。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建石桥34座、凉亭座,筑海堤,垦埭田280多公亩,修军学,创梅峰书院并亲自讲学。著有《春秋注解》、《澹轩集》传世。
郑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渔仲。学者习惯称之“溪西”先生、“夹祭”先生。宋兴化县(今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郑樵第一个创立了中国通史体系。其历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万字,集天下书为一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后人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祭遗稿》、《六经奥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陈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应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辅。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登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奸臣,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及长江下游一带)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输省南京市)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为礼部侍郎参赞督府军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又知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越年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选贤举能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东(今长江南岸地区)安抚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书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前,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亲自来莆吊唁,并书其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以名儒召对,迁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兴国宫,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朱熹少时过莆田,尝听其讲学。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郑侨(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号回溪,宋兴化县(今仙游县)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状元。后历任签书镇南军节度使判官,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权给事中,权礼部郎中兼侍讲,知建宁、建康、福州府。宁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三年以资政殿大学士复知福州,移建康,拜观文殿学士。晚年,因与韩 胄意见不合而受排挤,辞官回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陈谠(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在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泉州等地任职,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触犯当朝宰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奉祠。后起用为兵部侍郎,因上书不纳,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宁国府。旋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国宫。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还乡,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赠通议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桥、石马桥、金凤桥等。平生博览群书,诗文雅致,擅长书法,楷写尤为雄健有力。
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度宗易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遭贾打击,愤而辞官。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