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陪伴孩子需要从小开始的道理吗?

 我来答
百度网友dd5c261
推荐于2017-11-27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14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627万
展开全部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3卷导读和作业题

刚刚合上《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3卷,那淡淡的墨香还留在我的指间。书中人物的影子总在晃动,还有那鲜活事例串起的故事,那闪耀着民主、平等光芒的思想,都留在了我记忆的花园。如今,我又一次轻轻打开这扇门,让它的清香飘散得更远,期待更多的家长朋友和我一起细细品味……

 1:陪伴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陪伴很重要,但到底怎么陪伴才能提高质量呢?《陪伴孩子需要智慧》专题为我们呈上了一组“套餐”,如果是餐桌上的陪伴,请一定温馨一些;如果是游戏中的陪伴,请创造性地参与;陪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倾听;陪孩子学习的时候,请一定适度,千万别学《父女间的“战争”——十二年陪读冲突不断》中的父亲,那可是很伤感情啊!同时,也别忘了《爱,从陪伴开始》《陪伴孩子要从小抓起》,希望文中的成年女孩(工作上很能干,却因为不自信而变得郁郁寡欢)永远不会出现在你家!
  一个孩子说:“《爸爸妈妈,我可以去你们家做客吗》?”哦,难道那个不是他的家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留守儿童心底的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你们快回来吧!’可是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的日子了”,是不是让我们听了心酸恸容?
也请记住《从张默吸毒看育儿陪伴有多重要》里的两句话:“如果孩子心中一直有爱,对诱惑的抵抗力会增强”,“孩子成长最初的20 年,你一定不能错过陪伴他”,因为,《对孩子的亏欠日后难以弥补》!
2:成长多烦恼
别看小不点儿,那可是人小心不小,《孩子的“生气宣言”》你听过吗?“我是个好孩子,但如果大人不耐烦地催我,我会由好变坏!如果让我按自己的方式做,我们彼此都会相安无事”!嘿,颇有“气壮山河”之势啊!其实,他也是不得已啊,谁叫咱们大人老是“打压”他呢?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你给孩子制造了多少烦恼》呢?看看文中13条中有没有你制造的烦恼呢?
一个孩子面对作业又开始“磨洋工”了,妈妈不停地催,因不见效,便“语重心长”地告诫:“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啊!”孩子却委屈地说:“这样不是为我好!《让我高兴才是为我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我们关注的与孩子渴望的发生错位了;原来,没有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上来!难怪孩子不高兴!
再说个事吧,一个18岁的少女怀孕了,找到某媒体,请求节目组帮她找位妇科大夫,却不愿告诉母亲自己的难处,因为“《我不敢,她会打死我的》,我在节目中听阿姨的声音很可亲,我觉得你会帮助我”。在她的心中,亲人远不如陌生人亲!
还有,在《无知家长排斥性教育酿惨剧》里,孩子12岁时,被亲戚性侵过,过两年又怀孕了。当妈妈问她当年为什么不告诉她时,孩子说,她多次问过她与性相关的问题,都被她训斥了。你说这能怪孩子吗?
记得郑渊洁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合格父母?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儿,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这就是合格父母的标准。”看来,只有和孩子平等交流,当孩子的朋友,孩子才会把你当朋友,才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她的心事啊!如此一想,怎样和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有位妈妈,告诫两岁半的孩子:吃饭时不许说话,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早睡,看到人要打招呼,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结果,孩子生气了,跳着脚,用妈妈讲的道理,反击了妈妈一个多小时!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妈妈,不是道理》!妈妈的爱比道理更重要!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这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当向孩子投放我们的期望的时候,请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反应。《别用100分绑架孩子》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哭着求妈妈:“我一做题就紧张,总是怕得不到100 分,妈妈我不考100分好吗?我现在真的怕100 分了。”如果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根据孩子的心理反应来作出期望的调整,那就很可能一不小心拉下了悲剧的帏幕!《青少年跳楼的起跳点在童年》里,开头所举的三个真实的例子全与学习有关。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的心灵埋下定时炸弹!
3:家长心里苦
《你的辛苦说给孩子听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养育儿女再辛苦,也从不吐露半点怨言,可儿女知道吗?如果一点都不让孩子知道和了解,就会让他失去学习回馈和感谢的机会呀!到时怪不得他“自私”“无孝心”噢!因为爱是帮助,让孩子了解自己,等于帮助孩子成长。为了培养关心家人的美好品质,有时,我们得《用“自私”培养“无私”》。
有时,生活不苦,教育倒苦。宝贝儿确实不让你省心,该上幼儿园了,看他死活哭闹着不去的样子,你在想怎样《让孩子入园不焦虑》?那就找找文中的六个妙招吧,这样,你自己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宝贝儿见玩具就抢,不懂得谦让,你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受人欢迎。其实,只要《“争”与“让”都找对方向》,问题就轻松解决啦!
宝贝儿有些熊,可能会发愁《如何教育“熊孩子”》了,别急,请看看专家的三点建议:第一,提高孩子认知的全面性;第二,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第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宝贝儿做事磨蹭,那是最让你头疼的事了。百分之百的家长都希望了孩子能快起来,但我们在不断催促孩子“快点、快点”的同时,是否停下来反思过:孩子慢,是孩子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还是自己打乱了孩子的生活节奏?是谁让家长停不下来的?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跟上父母的节奏快起来,而不是尊重孩子的节奏适当慢下来一些?《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吧!
湖北武汉市一位“海归”妈妈,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就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真是用心良苦啊!可是,真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培养吗?其实,这样的《“屏蔽教育”放大了孩子成长的风险》,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未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可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长,一直做着类似过犹不及的事呢?
孩子大了,和我们无话可说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啊!心里苦啊!那么,请您想想常人之间是怎么交往的,是怎么从陌生变成熟悉的。了解了交往的五个层次,你就知道亲子之间该怎么沟通了,就能够打破坚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另外,也不要把沟通想得太难了,《四招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不是难题,文中有一句话很值得回味:“知道孩子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伤是一种理解;而为孩子的高兴而高兴,为孩子的悲伤而悲伤则是一种智慧。”相信你既想要理解,又想要智慧。对不对?
4:父母要修炼
高尔基说:“爱孩子,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妈妈们觉得比母鸡不知伟大多少倍了,那么,你真的理解了“母亲”的内涵吗?在《最伟大的教育竟是妈妈的情绪平和》里,专家告诉天下妈妈们三个字:“虚”“弱”“柔”。亦即做母亲不要太实在,看见什么说什么,连缺点也立刻指出来,而是要“虚”一点;做母亲要学会示弱,你弱下来了,孩子就强上去了;做母亲要用柔功,功夫越“柔”,教育力量就越大。
可能你会困惑了,看到孩子的缺点不指出来,难道要容忍它存在下去吗?当然不是的,这就看我们有没有教子艺术了。《八种方法让孩子改正缺点》里,董进宇专家提出:“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为上”“表扬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为”……一句一真理,值得细琢磨。
我曾经对家长说过:“优点是太阳,照亮生命的旅程;优点是春风,催开生命的春天;优点是种子,催生内在的精神能量……”一个家庭中,如果互相看不惯,整日被指责、埋怨包围着,那么这个家庭就没有正能量了。看看《说对方的优点并不难》文中的妈妈是怎样引导孩子和老公说别人的优点的吧!突然想起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看来要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一家人也要学会提醒优点哦!
我们别总想着要改变孩子,真正有效的改变是从改变父母自己开始。让我们看看一位成功家长的涅槃重生吧!他,贾容韬,十几年前,他遭遇了人生重大危机:儿子沉溺网游戏,学习倒数第一,数次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妻子要闹离婚;身体患上疾病,精神几近崩溃。他意识到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固执已见、抱守残缺、走向毁灭;要么脱胎换骨、重建生活、走向新生。他,勇敢地选择了后者。经过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痛彻反思,终于找回了幸福:儿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家庭也和谐了,身体也慢慢痊愈了。贾容韬为了唤醒更多的家长改变,把《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的十大理由》奉献给了广大读者,条条是警言隽语啊!
家长老觉得孩子不听话,很叛逆,可是一位初二女孩这样向唠叨她的家长发火:“整天看那些家教的破书有用吗?你不是说学了之后会改吗?你改在哪里了?还不是照常唠叨、骂人,除了这些你还会什么?”天哪,太大逆不道了吧?可是我们冷静下来细想,家长学了家庭教育,还是老样子,还继续唠叨、骂人,孩子给他指出问题了还生气,骂孩子爱顶嘴,多事,这样的态度是不是也很叛逆,不听话?其实,孩子是希望我们成长,希望我们《不要成为孩子眼里的“叛逆”家长》,当我们与孩子共成长,完成“蜕变”后,家长不会“叛逆”了,孩子也就不会“叛逆”了。
5:家庭巧经营
讲到家庭,都知道家庭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好,有利于家庭的稳固与和睦,但,你是否知道家庭中地位有序也更有利于家庭的稳固与和睦?《家庭中“爱的序位”》中提到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观点:在中国家庭的序列里,排第一位的是母子,而不是夫妻,也就是说,母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而西方人遵守的家庭秩序是,夫妻关系最紧密,孩子退而次之,父母更加退居其次。中国家庭的母子第一序位,不但导致了糟糕的婆媳关系,同时还因为孩子的出生,把孩子放第一,结果是妻子忽略了丈夫,这样的家庭就容易出现危机。此外,由于母子之间没有界限感,母亲对孩子过于情感上的依赖,导致孩子长大后极力摆脱母亲的控制,从而搞僵了母子关系。这是值得警惕和注意的!
《家庭幸福的钥匙是“尊重”》中,一位妻子满腹委屈:“在家里,一直是我不断付出、付出、再付出!而老公却铁石心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付出和痛苦?”后来,学习了家庭教育她才知道,是自己对丈夫有太多的意见和不满,是自己没有尊重丈夫。于是她决定改变自己,并把改变的过程写了出来。你猜怎么专家点评的:“这是披着改变自己的外衣,努力地改变着别人。”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妻子对丈夫的意见只是表面认同而已。直到有一天丈夫说的一句话才让她猛醒:“老婆,我一直都很爱你和女儿,我始终不明白,我爱你们就应该被你们控制思想和行为吗?”这,恐怕就是对“尊重”最好的反面阐释了。最后专家总结说:“很多人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中,不断地碰壁和走弯路,最终发现,还是绕不过‘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这一必经之路,最后还是要回到原点,解决夫妻的问题。”精辟啊!
夫妻之间相处,除了要互相尊重以外,我还认为,有孩子在场,一定不要互相指责对方,要给对方留颜面,这也是维护对方今后教育孩子的权威。如果这句话不能引起你的重视,就请看看《当面训老公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我们可能会对孩子说:“你对你妈要好点。”“你对你爸要好点。”其实,《父亲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爱母亲》,同样,母亲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爱父亲。
6:盘点错误率
记得顾晓鸣老师说过:“在家庭教育上,父母的教育错误率往往高达90%。”我们一不小心就犯了教育上的错。比如吧,孩子学习一步落后、然后步步落后,为什么呢?《你护好孩子的“第一张骨牌”了吗?》中就说了,这是因为你没有护好孩子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骨牌”。孩子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第一次”,关系到今后孩子发展成什么样。
很多孩子都希望能经常被父母夸奖,但有一位受妈妈夸奖的孩子却不乐意了:“我觉得你当着人家的表扬我特别不好,你这是在吹嘘你儿子。”妈妈的夸奖错了吗?孟迁专家就帮她分析了:你只是你想通过“夸”去达到某个目的,只是当作一种手段,当作手段去“夸”和真心欣赏孩子,有着本质的区别呢!
还有,当你看到孩子经常偷看成人网站,甚至你发现孩子自慰频繁到沉迷,你会怎样做呢?如果你不加思考地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我不许你这样”,你马上会发现,你的说教没有用!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不了解真相。所以专家提醒我们,《看到孩子的困境不要去责备》,要真正帮助到孩子。
如果有我问你,《你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你一定会生气地说:你在胡说什么,我怎么可能诅咒我的孩子?等等,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西方一个家教故事中心灵师问家长的话。这对父母的孩子已离家出走三四年了,之前父亲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一句好话。用心灵师的话说,就是在诅咒孩子。父母的拳头、讥讽、挖苦、唠叨、埋怨等等就是诅咒,因为没有一句是好听的,这些话总不让孩子好过!因此,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请扔掉“诅咒”,换用祝福、多讲好话吧!
传统观念中,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对吗?可是,去年韩国的沉船事故会带给我们什么育儿启示呢?《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了!因为,听话,有时会让孩子身处险境;“听话”的“乖孩子”常听不到内心的声音;听话”的孩子,最容易“受伤。如果看了此文,你还希望孩子百分之百地听话吗?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秀,你是不是觉得很省心,开心?如果较之以前优秀程度低了,你是不是又心生失落,甚至忍不住想批评孩子?可是你知道吗?《曾经成绩优秀的孩子更需要支持》。因为这些名列前茅的孩子要想更上一层楼,或想保持原有的优秀地位不变,以至于不掉落下来,压力就更大;同时因为他们自我的感觉良好,常常被赞美、优秀所笼罩,而一旦有一天光环不再,也更容易受挫。所以,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很多家长认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对吗?《孩子争强好胜是好是坏》呢?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的力量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使孩子的内心更加受挫。好胜心太强的孩子,内心其实很脆弱,因为,他太在意赢,太在乎成功了,他输不起!看看《<最强大脑>天才少年为何比赛中大哭》就知道了,“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一味的求胜欲和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而是去接受挫折,原谅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失败是人生的常态。”
NO7:指导要有方
孩子要入园了,《孩子入园最头疼的五个问题》你有吗?比如孩子的分离焦虑,入园后的吃住是否习惯,会不会和小朋友打架,和老师又怎么相处,怎么才能全面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等等。相信这些都是你关心的,同时又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就请专家来告诉你吧,比如,关于分享焦虑,首先要理清的关键问题是分离焦虑从哪儿来,然后才要考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孩子要上小学了,怎么让孩子尽快适应?怎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入手,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其次,在辅导孩子学习上,不妨采取《“三陪”学习,效果更佳》,在陪的过程中,不妨参考《辅导孩子学习的七个要点》《八个建议让孩子轻松写作业》,相信对你有帮助。
我们关心孩子在家的学习表现,也同样关心在学校的表现。如果有一天,孩子的《老师委屈了孩子怎么办》?你将如何开导孩子?先别急,还是跟着文中的专家先思考这两个问题吧:第一, 老师委屈了你的孩子是否正常?第二, 孩子应不应该受到委屈?
如果又有一天,《老师“告状”我怎样转达》?如实相告,还是隐瞒不说?看看文中的妈妈展示的整个心理过程和解决方法吧!
有时,我们希望老师能对自家孩子多一点关注,可是,老师又不了解孩子的情况,该怎么向老师介绍呢?说优点还是说缺点?《好家长,善于打师生关系的“广告”》告诉我们两个要点:第一,在老师面前,要善于为孩子“打广告”“拉赞助”,第二,在孩子面前,要勤于为老师“做宣传”“打圆场”。好家长是在为师生搭彩虹桥,越搭越好。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被安排与“坏孩子”同桌,你会担心你的孩子学坏吗?不是有句古训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那么,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真的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吗?”如果回答是,那就要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和辨别力,而不是与环境或信息隔离、屏蔽。当培养起孩子的“免疫力”了,就《不必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了。
最后,我借用本书开篇语的一段话:“现在的家长们都在寻找良方,探寻妙招,最好有速成的方法,明天就换回一个‘好孩子’。可惜的是,家长总是想改变孩子,从来没想过改变自己。”是的,我们总想改变孩子,却忘记要改变自己。如果这本书能够给您带来哪怕微小的改变,我也要为您欢呼!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厉害,而是你的悟性高,你的改变意愿强。而推动你下决心改变的,无他,只有你最爱的“孩子”!孩子,其实也在呼唤我们的改变!

  愿《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伴随着你和我,一起穿过教育的迷茫,走向明朗的天空!
 
陪伴孩子,从小开始
  曾经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遇见过一位公司经理,他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在社交场合可以与人侃侃而谈,和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在企划会上也会自信地抛出自己的方案,然而当转身面对自我时,有时却不免产生孤独、无助、寂寞的感觉。老师询问了他的成长经历,才知道他刚出生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了,是保姆把他带大的。幼小的生命缺少母爱,被关注的愿望没有满足而留下的不安全感,会以潜意识留在平时无法觉知的心底,灵魂也就留下了某个漏洞。

  还有一个女孩儿,在单位是中层主管,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却总是很低,总感觉自己不行。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明白在她童年时,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每逢学校放假,总是拿出钱把她送到亲戚家。她从小体会到寄人篱下的感觉,觉得父母不愿意照顾她,不重视她,所以,长大以后她对自己始终不自信。

  孩子在童年得到足够的母爱,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妈妈是孩子童年美感、爱和安全的源头。

  粉嘟嘟的小生命诞生了,妈妈轻轻地抱在怀里,那种只有母亲才能体味到的幸福充溢着心房。虽然此时此刻那个小小的生命还是个“被动”的小家伙,但你会发现,宝宝是多么需要你的关注。不仅仅要你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睡,他还要你的微笑,你的回应,你的摇篮曲……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他对妈妈的每一点关注都会有感觉。你的爱抚和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感到安全,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就关闭了。

  他刚刚诞生于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与妈妈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这都是宝宝在给妈妈暗示。这个时候尽量不要让宝宝一个人呆着,妈妈的陪伴能给宝宝安抚,也能给他适度的刺激,否则宝宝的脑袋里只能是一片空白。婴儿在满月之后,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乐意在妈妈的陪伴下玩耍了。

  心理学家说,孩子在头15个月里,需要一张慈爱的脸孔陪伴,需要妈妈爱抚他,帮助他,专心地反应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每当你抱起你的婴儿,每当你为他换尿布,替他洗澡,给他喂食,对他微笑,他就会感到他是属于你的,同时你也是属于他的。除了妈妈,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无论怎样富于技巧,都不能给他那种感觉。妈妈温柔的眼神,将是孩子日后心理自我调整时的核心和基础。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孩子通过感觉来体验一切,妈妈的陪伴给孩子最初的心灵一种健康的自恋。

  小小的孩子,你怎么爱他都不会过分,因为他对于来自于妈妈关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一个三岁的孩子轻易不会说我要离家出走,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会说“我多么渴望去住校和同学们在一起啊!”幼小的孩子渴望被关注,甚至有时候他们是以无理取闹的恶作剧,来引起大人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妈妈不管多忙,也要过滤一下日常事务,省出给孩子的时间。现在,“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出来就交给老人带的妈妈很多。如果不是生存必需,还是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吧!送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自己全力投入工作,对孩子对自己都是得不偿失的。

  妈妈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妨可以阶段侧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如果确实需要和孩子分离一段时间,妈妈需要给孩子爱的保证,以及与之配合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很快就会回来接你的。”“爸爸妈妈太忙无法好好照顾你,暂时去奶奶家住一段,我们会经常去看你的。”这些话或许会减少与孩子分离造成的孩子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经历有关,特别是和婴幼儿期的经历有关。在悲哀、快乐、愤怒、害怕、惊讶、厌恶六种基本情绪中,害怕是构成气质倾向的基础,而快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向气质负面效应的正面情绪。婴儿期的情绪需求是学习信任,需要被触摸和滋养,需要感到温暖和信任他人。没有学到基本信任的婴儿很难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以后每当他碰到陌生的环境,婴儿期造成的不安就有可能出现。就像这节一开头写到的那位公司经理。这就提醒做父母的,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注意依恋情结,给幼儿稳定、安全、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各种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关注意味着陪伴,把注意力放在草地上打滚的三岁孩子身上,听六岁的孩子讲不连贯的故事,听青春期的孩子给你没完没了地说他的“偶像”……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可能这令你疲劳不堪,可能这让你感到枯燥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意味着真正的母爱。

  一个女博士如果不能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那她教育孩子的结果,恐怕不如一个陪伴在孩子左右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妈妈。我们爱某一样东西,就会愿意为它付出时间。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是不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需求的。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不失时机地捕捉和利用教育机会,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敦促、鼓励,必要的警告、责备,才能掌握教育分寸,张弛有度。所谓的“随机教育”,也就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孩子。

  作家池莉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把责任都转移给学校了,他们简单地让学校和社会培优班侵吞孩子所有的时间,而自己去赚钱,去应酬饭局,去打麻将,去出差去旅行,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成人娱乐消费。固然我们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而在客观上,家长的态度也怂恿和支持了学校。”

  如何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带着孩子一起甜蜜地成长?我们知道著名主持人杨澜,她是个忙碌的妈妈,但也是个尽职的妈妈。在家的时候,她会尽量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一同玩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地倾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常打电话回去,同孩子交流心声。虽然工作很忙,但杨澜只要有空,就和孩子们去动物园玩,和孩子一起看电影,还会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

  多好啊,这样的妈妈!只是辛苦些,但为爱付出的,再苦也愿意。

  还是那句话:人生几十年,在孩子最需要我们陪伴时,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