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神六”的资料(内容不限)
展开全部
神州六号的资料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
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
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宇航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
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
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
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
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
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
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
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
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
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
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
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
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
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
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
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
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
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
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
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
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
。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
那间,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
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
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座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
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
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
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
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
,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
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
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
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
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
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
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
“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
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
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
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
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
,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
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
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
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
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
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
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
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
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
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
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国和
平统一。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飞行中如何逃生?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有三种模式保证航天员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安全逃生。这三种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应急分离。
低空逃逸是指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即火箭抛逃逸塔前,包括在发射台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过逃逸塔来实现的,故称“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顶端,长约8米,形状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针。当发射阶段火箭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它可携带轨道舱和返回舱迅速飞离火箭,飞行至安全区域,然后抛掉逃逸塔和轨道舱,返回舱乘降落伞自行返回着陆。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后的第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抛掉逃逸塔,这是为了避免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
火箭抛逃逸塔(起飞后120秒)到整流罩分离前(起飞后200秒),可实施高空逃逸即“无塔逃逸”,由4个高空逃逸发动机和两个高空分离发动机为整流罩提供动力,从而带飞船离开箭体。
整流罩分离后到船箭分离前(起飞后约584秒)如发生故障,可实施船箭应急分离。飞船成功逃逸后,将降落在内蒙古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
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
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宇航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
生日。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
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
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
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
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
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
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
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
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
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
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
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
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
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
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
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
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
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
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
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
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
。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
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
那间,舱上的切割器会自动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
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
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座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
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
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
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
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
,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
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
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
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
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
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
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
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
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
“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
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
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
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
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
,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
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
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
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
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
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
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
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
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
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
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
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
变化。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祖国和
平统一。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3.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飞行中如何逃生?
用于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有三种模式保证航天员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安全逃生。这三种模式是:低空逃逸、高空逃逸和船箭应急分离。
低空逃逸是指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即火箭抛逃逸塔前,包括在发射台上的逃逸。低空逃逸是通过逃逸塔来实现的,故称“有塔逃逸”。逃逸塔安置在火箭最顶端,长约8米,形状酷似一根巨大的避雷针。当发射阶段火箭出现灾难性故障时,它可携带轨道舱和返回舱迅速飞离火箭,飞行至安全区域,然后抛掉逃逸塔和轨道舱,返回舱乘降落伞自行返回着陆。此次火箭成功升空后的第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抛掉逃逸塔,这是为了避免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
火箭抛逃逸塔(起飞后120秒)到整流罩分离前(起飞后200秒),可实施高空逃逸即“无塔逃逸”,由4个高空逃逸发动机和两个高空分离发动机为整流罩提供动力,从而带飞船离开箭体。
整流罩分离后到船箭分离前(起飞后约584秒)如发生故障,可实施船箭应急分离。飞船成功逃逸后,将降落在内蒙古
2005-12-12
展开全部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赵彦强驾驶专列运输了五发火箭,每一次,他都能把专列的车门准确无误地对准铺到站台边沿的红地毯。
8月9日凌晨四点,“神舟”六号任务火箭专列到达清水站。从这里到发射场的271公里,将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负责。
“神六”专列接车组长带领乘务人员对专列的每一个部位都进行详细的“体检”后,赵彦强便坐到了不足4平米的驾驶室里。占了驾驶室面积三分之一的控制台上有40多个开关按钮,每一个,他都比对自己的身体器官还熟悉。
培养一名合格的火车司机,要10年时间,而赵彦强已干了19年。他说,19年里,自己唯一值得一提的事,就是驾驶的每一趟专列都做到了平稳运行,精确停靠。
这次的“神舟”六号属于一级专列,装载着火箭的一级、二级、助推器、整流罩等精密试验产品,决不能有丝毫碰撞发生。而保持列车平稳,最重要的是起步和制动两个阶段。尽管是铁路管理处资格最老、技术最过硬的火车司机之一,赵彦强还是不敢有丝毫马虎。专列由32节车厢组成,全长600多米,载重约2000吨,是历史上车皮最长、载物最重的特运专列之一。从清水站出发,有近百公里的下坡路,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控制不好列车速度的快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反复将客车、货车、平板车、敞车的数量、位置一一记在脑海里,并计算出每一次制动减压的大小。
6:00整,赵彦强轻提手柄,随着各列车厢连接处发出清脆的“卡嗒”声,专列缓缓启行,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已准时动身。出发前的技术协调会上,气象部门预测专列运行途上中有可能遇到大风沙天气。对此,已在这条路上往返30余万公里的赵彦强心中有数。专列驶出近1个小时,没有遇见风沙,却遇见了戈壁滩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米。赵彦强把速度降到每小时40公里,并加强了同先驱车司机的联系,适时掌握路况。
6时58分,专列按计划停靠,在乘务人员对列车进行检修的20分钟里,赵彦强跳出驾驶室,活动了一下身子。这是他近20年驾车的习惯,活动活动,保持最敏锐的反应能力。
12时08分,专列按计划时间一分不差、方位丝毫不差地停靠航天站。“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会战的序幕,由赵彦强徐徐拉开!
卢富勋:80公里两脚制动
26岁的卢富勋,四级驾驶员。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驾驶员分为6级,四级是中级的最高级,只有8年驾龄的卢富勋明年就能去拿高级证书。
7月13日7时20分,两架伊尔-76飞机平稳降落,“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到了。机场离发射场还有81公里,转运的任务落在了运输修理站,落在了卢富勋等人的头上。
接运飞船第一道难关是拖车与飞机对接,要求拖车与机舱正中相差不能超过5厘米,车厢离飞机舱沿不超过10厘米。远了偏了,卸装不到位,近了,飞机也碰不得。为了对位准确,卢富勋从两月前就开始强化训练,在自己搭建的模拟机舱平台前,每天要倒上数百遍。他还在地上铺上细沙,一边倒车一边观察车辙,练到后来,他倒车也能让车辙完全重合。
卢富勋稳稳地驾驶着重达19吨,长逾16米的大型运输车,缓缓地倒向飞机。当指挥员红旗落下的瞬间,拖车嘎然而止,对位分毫不差,车尾距飞机不足3公分。一次成功。
给“神舟”当司机,这活不好干。起步、停车、转弯,要保持绝对平稳不说,81公里还要保持速度一致,难度可想而知。但卢富勋能把数十吨重的汽车玩弄得如同手中的玩具,戏于股掌之间。卢富勋说自己在开车方面有一定天赋,这话不假。在所有大型运输车驾驶员中,只有他跟师傅学了半年就开始执行任务,而通常执行这样的任务要强化训练两年。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五号飞船,就是由他运进发射场的。现在,卢富勋也开始带徒弟。
但光有天赋还不能接运飞船,为了体验装上6吨的飞船时汽车的行驶状况,卢富勋想了很多招:在地上铺纸板,体验在不同地面、不同环境下车辆的反映,在不同的车速下踩制动,寻找让运输车一下停稳的力度,每天练上数百次。
9点10分,车队从机场缓缓出发。从挂上档开始,卢富勋就保持同一种姿势一动不动,如同汽车的时速表指针,牢牢地固定在20至40的正中间。12时10分,车辆停稳,他的脖子硬了,胳膊僵了,腿脚也麻木了。
不过卢富勋很得意,全程他只踩了两脚制动:一次在过桥时,桥面与路面有点不平,他轻轻点了一脚刹车;一次在测试厂房门前,转运旅程结束之际。
石创峰:“神舟”飞天第一“吊”
“吊车重95吨,高105米,控制台有87个按纽,升降各7个------”
工作10年当了9年吊装手的石创峰,对自己手中的武器非常熟悉,一口气就报完设备参数。
在105米高的发射塔架顶端,他正在对塔吊进行任务前的最后检查。他是发射前最后一批撤离发射架的人,在任务倒计时的关键时刻如果出现问题,石创峰要把航天员连同飞船一起安全吊离。在查到一排齿轮时,石创峰用肉眼发现某个齿轮有点变形。检测结果,这个齿轮边沿因长时间挤压长出了1毫米的“赘肉”。
8月13日8时20分,“神舟”六号火箭芯1级吊装开始。长20余米的1级火箭,要在这相对狭窄的地方起竖、翻转,难度可想而知。但对石创峰而言,没啥大不了的。作为吊装分队长,他是当之无愧的“神舟第一吊。”
石创峰稳稳地坐在控制室里,用一只无形的手,缓缓将火箭“扶”起来。
石创峰用食指轻轻地按在上升纽上,使火箭保持匀速前进。为了练出最稳定的效果,石创峰花了不少心思。他在吊钩上挂上满满一桶水,在地上插一排s形木竿,然后操纵吊车从头穿到尾,一直练到水不撒一滴。
10点30分,火箭芯1级箭体稳稳地站在了测试架上。
接下来要吊4个助推器,首先被石创峰“叫醒”的是2号。助推器与箭体对接有两大难点,一是助推器的球头螺栓和箭体接口上下距离不能超过5毫米,二是助推器与箭体仅有20公分间隙。对笨重的吊车和沉重的助推器来说,如果掌握不好,巨大的惯性就是致命的“杀手”。这个时候,石创峰苦练过的稳定吊钩技术派上了用场。
晚7点30分,4、1、3号助推器按顺序全部一次吊装到位。次日10时30分,火箭芯2级一次吊装成功,长征二号F火箭英姿飒爽地耸立在测试大厅。
吊火箭难,吊飞船更难。因为吊飞船要求精确到毫米范围,要不然就会使固定螺栓发生摩擦。石创峰挥动着吊臂,如同挥动自己延伸的手臂。每一个控制按纽,此刻都如同一个传感器,使石创峰准确地把握吊车转动角度多少,臂伸多长,钢丝放多少。
当石创峰将吊车稳稳停住,“分毫不差”,这一个声音在测试大厅中引来一片掌声。
郭保新:我是O号
“0”号指挥员是发射场调度指挥的关键岗位,发射指挥的所有口令都将由他下达。口令好喊下达却难,“0”号指挥员需要掌握发射场、火箭、飞船等各个系统的知识,具备全面指挥协调的能力。
“各号注意,我是O号,1分钟准备。”10月12日凌晨 8时59 分,郭保新那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发射场上空响起。
作为一站之长,郭保新统管发射场的数千台设备,近千个岗位的人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0是数字的起点,因此它可以是最大的,作为0号,我的责任也最大。”郭保新快人快语。
郭保新当过火箭仪器舱的操作手,担任过火箭控制指挥,亲手为数颗卫星发射摁下点火按钮,并参加了载人航天发射场总体方案的论证。载人航天发射场首次合练时,郭保新以无可替代的指挥经历和良好素质,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O号指挥员。
这次任务,郭保新又是第一个住到阵地的人,任务结束后,他还将是最后一个离开阵地的人。
“10、9、8、7……” 郭保新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0也表示没有,作为0号,就是要保证火箭、飞船不带任何质量隐患上天。”郭保新语如截铁。
“点火!”“起飞!”“神舟”六号如同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兵,闻令而行,直刺苍穹。
“0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对我来讲,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点火起飞。”郭保新诚恳至极。
焦天恕: 神箭“验血人”
推进剂好比是火箭和飞船的“血液”,焦天恕就是给船箭“验血”的人。
发射前,焦天恕和其战友对推进剂要进行5次化验,指挥部拿到“完全合格”报告后,这才决策对飞船和火箭实施加注。
推进剂被称为五毒俱全的“魔鬼”。8年前,刚从北大化学系毕业的焦天恕走近特燃库时,老远就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心里诚惶诚恐。而现在,他说自己已是“见惯不惊”、“久闻不觉其臭”了。
四氧化二氮是飞船返回时的燃料,如果残渣超标,将会堵塞船内“喷嘴”,必须化验鉴定其指标是否合格。可是测量无军标,焦天恕最初按“绿色四氧化二氮”指标进行测定,他们用铂金坩埚做试验,结果发现数据不平行,并且同一样品几个人测量结果各不相同。焦天恕怀疑这一分析方法有问题,经多次试验证实,铂金在高温下会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导致化验数据偏高。
经反复斟酌,他们决定换用石英坩埚。每做一次试验得花七八个小时,两个多月内,他们几乎天天在做试验,经常忙到深夜二三点。燃料腐蚀性大,他们的双手被熏得黄黄的,表皮起了厚厚的老茧,像历史悠久的“老烟民”。经过对数十次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和比对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为:四氧化二氮所含残渣剂量在规定范围之内,给指挥部成员吃了颗“定心丸”。
今年5月,“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所用的数百吨推进剂偏二甲肼到站。焦天恕指导化验员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用碘量瓶取了样品,分成3份,放入通风柜,先用气象色谱仪做纯度检测,再用密度计和过滤称重等方法,测量其它几项指标,证实燃料完全符合标准。
8月中旬,四氧化二氮槽车开进发射场,这种燃料的沸点只有21度,稍不小心就会“开锅”。焦天恕用不锈钢瓶取样后,赶紧放入冰柜冷冻,忙乎了一周后,才将确认合格的燃料转往发射场加注库房。
赵雪冰:用心去做“无用功”
“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为97%,即100发火箭中也许有3发会出现问题。我的任务就是在上升段万一出现险情时,采取措施确保航天员安全逃逸。”
发射场故检系统指挥赵雪冰的一席话,让人心里悬吊吊的。
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轻快地跃出发射架。从此时开始至起飞后10分钟内,航天员惟一的逃逸救生手段只有依靠逃逸塔。而逃逸塔必须接到故障检测系统发出的“逃逸”信号后才能动作。因此,在指控大厅西侧故检测试间里,赵雪冰面色凝重。
虽然已是第6次担任故检指挥,赵雪冰仍不敢掉以轻心。火箭进场后,从分系统到总检查,大大小小的测试检查就进行了25次,每一次测试,赵雪冰都要对数据逐个比对。这还不算,由于故检测系统与火箭其它系统接口多,只要别的系统一动,赵雪冰就得到现场配合。火箭在垂直总装厂房“住”了60多天,从一层到12层有60多米高,赵雪冰这位1.82米的大高个来来回回爬了数百趟。
就在凌晨1点,飞船发射进入8小时程序时,赵雪冰率两名操作手爬上发射架的7层和10层,将4块电池分别装箭,进行状态确认。2点,他们开始加电检查,凌晨3点半,他赶到发射架撤收模拟电缆,清晨6点,他第三次登上塔架,最后一次检查火箭状态。
9时整,赵雪冰密切监视着计算机屏幕上的程序运行状态。此时,他不仅要观察上百个指示灯的变化,还要判断火箭姿态角、姿态角速率、过载、分离信号、平台切换信号五种参数,几乎每一秒钟数据都会发生变化,赵雪冰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10分钟后,赵雪冰仿佛虚脱一般瘫坐在椅子上。沉默一会,他又兴奋起来。
虽然尽了100%的努力,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派上用场。所以,他虽用心,做的却是“无用功。”
郑永煌:航天员的“守护神”
36岁的高级工程师郑永煌代号“前卫”,记者理解为要在前面保卫航天员的安全。身兼数职的他,其中一项头衔是船箭待发段“逃逸指挥员”。
2005年10月12日6时,郑永煌准时出现在测发大厅第三排“0”号指挥员左边第三个位置上。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逃逸安控是一项风险活,虽不出彩,但人命关天,责任重大。”这句话,郑永煌一直铭记在心。
“待发段航天员应急救生技术”此前在中国完全是一片空白。郑永煌和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国内外几百万字的资料,提出了冗余设计、防误操作设计等技术,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首次构建了集信息获取、决策支持、指挥与控制为一体的新系统,实现了利用光学景像数字信息实时判别箭体姿态、智能辅助决策,为发射场首次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航天员待发段应急救生手段。
程序按进程一步步实施,头一次正式担任逃逸指挥员,虽然程序已背记了几十遍,故障模式和判据早已烂熟于胸,郑永煌还是感到有点紧张。他把手在洁白的工作服上蹭了蹭,留下轻微的汗帻。
8时30分,发射塔完全打开,地勤系统开始撤离。此时的郑永煌却突然忘记了紧张,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遥测信息。此时,如果发生燃料泄漏或着火的情况,他要马上下令“创造逃逸条件”。如果相关系统行动迅速,不到10秒就能具备逃逸条件。如果郑永煌从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终端画面看到火箭、飞船和地勤三个系统允许逃逸的显示框变成绿色,他就要果断下达“实施逃逸”命令。
当“0”号指挥员“点火”口令后,郑永煌的紧张达到了顶点。正常情况下,口令下达3、5秒后火箭起飞,如果没有起飞,就要执行紧急关机。
此时,如果火箭出现倾倒,留给郑永煌的时间只有6至7秒,而火箭不倒但断电失败,留给郑永煌的时间也只有100秒,
仅仅5秒钟,郑永煌悬着的心就落到了地面。“神六”安然启程,郑永煌下达了他作为船箭待发段逃逸指挥员的最后一个口令:“手动封机”。
8月9日凌晨四点,“神舟”六号任务火箭专列到达清水站。从这里到发射场的271公里,将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负责。
“神六”专列接车组长带领乘务人员对专列的每一个部位都进行详细的“体检”后,赵彦强便坐到了不足4平米的驾驶室里。占了驾驶室面积三分之一的控制台上有40多个开关按钮,每一个,他都比对自己的身体器官还熟悉。
培养一名合格的火车司机,要10年时间,而赵彦强已干了19年。他说,19年里,自己唯一值得一提的事,就是驾驶的每一趟专列都做到了平稳运行,精确停靠。
这次的“神舟”六号属于一级专列,装载着火箭的一级、二级、助推器、整流罩等精密试验产品,决不能有丝毫碰撞发生。而保持列车平稳,最重要的是起步和制动两个阶段。尽管是铁路管理处资格最老、技术最过硬的火车司机之一,赵彦强还是不敢有丝毫马虎。专列由32节车厢组成,全长600多米,载重约2000吨,是历史上车皮最长、载物最重的特运专列之一。从清水站出发,有近百公里的下坡路,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控制不好列车速度的快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反复将客车、货车、平板车、敞车的数量、位置一一记在脑海里,并计算出每一次制动减压的大小。
6:00整,赵彦强轻提手柄,随着各列车厢连接处发出清脆的“卡嗒”声,专列缓缓启行,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已准时动身。出发前的技术协调会上,气象部门预测专列运行途上中有可能遇到大风沙天气。对此,已在这条路上往返30余万公里的赵彦强心中有数。专列驶出近1个小时,没有遇见风沙,却遇见了戈壁滩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米。赵彦强把速度降到每小时40公里,并加强了同先驱车司机的联系,适时掌握路况。
6时58分,专列按计划停靠,在乘务人员对列车进行检修的20分钟里,赵彦强跳出驾驶室,活动了一下身子。这是他近20年驾车的习惯,活动活动,保持最敏锐的反应能力。
12时08分,专列按计划时间一分不差、方位丝毫不差地停靠航天站。“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会战的序幕,由赵彦强徐徐拉开!
卢富勋:80公里两脚制动
26岁的卢富勋,四级驾驶员。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驾驶员分为6级,四级是中级的最高级,只有8年驾龄的卢富勋明年就能去拿高级证书。
7月13日7时20分,两架伊尔-76飞机平稳降落,“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到了。机场离发射场还有81公里,转运的任务落在了运输修理站,落在了卢富勋等人的头上。
接运飞船第一道难关是拖车与飞机对接,要求拖车与机舱正中相差不能超过5厘米,车厢离飞机舱沿不超过10厘米。远了偏了,卸装不到位,近了,飞机也碰不得。为了对位准确,卢富勋从两月前就开始强化训练,在自己搭建的模拟机舱平台前,每天要倒上数百遍。他还在地上铺上细沙,一边倒车一边观察车辙,练到后来,他倒车也能让车辙完全重合。
卢富勋稳稳地驾驶着重达19吨,长逾16米的大型运输车,缓缓地倒向飞机。当指挥员红旗落下的瞬间,拖车嘎然而止,对位分毫不差,车尾距飞机不足3公分。一次成功。
给“神舟”当司机,这活不好干。起步、停车、转弯,要保持绝对平稳不说,81公里还要保持速度一致,难度可想而知。但卢富勋能把数十吨重的汽车玩弄得如同手中的玩具,戏于股掌之间。卢富勋说自己在开车方面有一定天赋,这话不假。在所有大型运输车驾驶员中,只有他跟师傅学了半年就开始执行任务,而通常执行这样的任务要强化训练两年。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五号飞船,就是由他运进发射场的。现在,卢富勋也开始带徒弟。
但光有天赋还不能接运飞船,为了体验装上6吨的飞船时汽车的行驶状况,卢富勋想了很多招:在地上铺纸板,体验在不同地面、不同环境下车辆的反映,在不同的车速下踩制动,寻找让运输车一下停稳的力度,每天练上数百次。
9点10分,车队从机场缓缓出发。从挂上档开始,卢富勋就保持同一种姿势一动不动,如同汽车的时速表指针,牢牢地固定在20至40的正中间。12时10分,车辆停稳,他的脖子硬了,胳膊僵了,腿脚也麻木了。
不过卢富勋很得意,全程他只踩了两脚制动:一次在过桥时,桥面与路面有点不平,他轻轻点了一脚刹车;一次在测试厂房门前,转运旅程结束之际。
石创峰:“神舟”飞天第一“吊”
“吊车重95吨,高105米,控制台有87个按纽,升降各7个------”
工作10年当了9年吊装手的石创峰,对自己手中的武器非常熟悉,一口气就报完设备参数。
在105米高的发射塔架顶端,他正在对塔吊进行任务前的最后检查。他是发射前最后一批撤离发射架的人,在任务倒计时的关键时刻如果出现问题,石创峰要把航天员连同飞船一起安全吊离。在查到一排齿轮时,石创峰用肉眼发现某个齿轮有点变形。检测结果,这个齿轮边沿因长时间挤压长出了1毫米的“赘肉”。
8月13日8时20分,“神舟”六号火箭芯1级吊装开始。长20余米的1级火箭,要在这相对狭窄的地方起竖、翻转,难度可想而知。但对石创峰而言,没啥大不了的。作为吊装分队长,他是当之无愧的“神舟第一吊。”
石创峰稳稳地坐在控制室里,用一只无形的手,缓缓将火箭“扶”起来。
石创峰用食指轻轻地按在上升纽上,使火箭保持匀速前进。为了练出最稳定的效果,石创峰花了不少心思。他在吊钩上挂上满满一桶水,在地上插一排s形木竿,然后操纵吊车从头穿到尾,一直练到水不撒一滴。
10点30分,火箭芯1级箭体稳稳地站在了测试架上。
接下来要吊4个助推器,首先被石创峰“叫醒”的是2号。助推器与箭体对接有两大难点,一是助推器的球头螺栓和箭体接口上下距离不能超过5毫米,二是助推器与箭体仅有20公分间隙。对笨重的吊车和沉重的助推器来说,如果掌握不好,巨大的惯性就是致命的“杀手”。这个时候,石创峰苦练过的稳定吊钩技术派上了用场。
晚7点30分,4、1、3号助推器按顺序全部一次吊装到位。次日10时30分,火箭芯2级一次吊装成功,长征二号F火箭英姿飒爽地耸立在测试大厅。
吊火箭难,吊飞船更难。因为吊飞船要求精确到毫米范围,要不然就会使固定螺栓发生摩擦。石创峰挥动着吊臂,如同挥动自己延伸的手臂。每一个控制按纽,此刻都如同一个传感器,使石创峰准确地把握吊车转动角度多少,臂伸多长,钢丝放多少。
当石创峰将吊车稳稳停住,“分毫不差”,这一个声音在测试大厅中引来一片掌声。
郭保新:我是O号
“0”号指挥员是发射场调度指挥的关键岗位,发射指挥的所有口令都将由他下达。口令好喊下达却难,“0”号指挥员需要掌握发射场、火箭、飞船等各个系统的知识,具备全面指挥协调的能力。
“各号注意,我是O号,1分钟准备。”10月12日凌晨 8时59 分,郭保新那洪亮有力的声音在发射场上空响起。
作为一站之长,郭保新统管发射场的数千台设备,近千个岗位的人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0是数字的起点,因此它可以是最大的,作为0号,我的责任也最大。”郭保新快人快语。
郭保新当过火箭仪器舱的操作手,担任过火箭控制指挥,亲手为数颗卫星发射摁下点火按钮,并参加了载人航天发射场总体方案的论证。载人航天发射场首次合练时,郭保新以无可替代的指挥经历和良好素质,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O号指挥员。
这次任务,郭保新又是第一个住到阵地的人,任务结束后,他还将是最后一个离开阵地的人。
“10、9、8、7……” 郭保新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0也表示没有,作为0号,就是要保证火箭、飞船不带任何质量隐患上天。”郭保新语如截铁。
“点火!”“起飞!”“神舟”六号如同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兵,闻令而行,直刺苍穹。
“0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对我来讲,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点火起飞。”郭保新诚恳至极。
焦天恕: 神箭“验血人”
推进剂好比是火箭和飞船的“血液”,焦天恕就是给船箭“验血”的人。
发射前,焦天恕和其战友对推进剂要进行5次化验,指挥部拿到“完全合格”报告后,这才决策对飞船和火箭实施加注。
推进剂被称为五毒俱全的“魔鬼”。8年前,刚从北大化学系毕业的焦天恕走近特燃库时,老远就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心里诚惶诚恐。而现在,他说自己已是“见惯不惊”、“久闻不觉其臭”了。
四氧化二氮是飞船返回时的燃料,如果残渣超标,将会堵塞船内“喷嘴”,必须化验鉴定其指标是否合格。可是测量无军标,焦天恕最初按“绿色四氧化二氮”指标进行测定,他们用铂金坩埚做试验,结果发现数据不平行,并且同一样品几个人测量结果各不相同。焦天恕怀疑这一分析方法有问题,经多次试验证实,铂金在高温下会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导致化验数据偏高。
经反复斟酌,他们决定换用石英坩埚。每做一次试验得花七八个小时,两个多月内,他们几乎天天在做试验,经常忙到深夜二三点。燃料腐蚀性大,他们的双手被熏得黄黄的,表皮起了厚厚的老茧,像历史悠久的“老烟民”。经过对数十次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和比对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为:四氧化二氮所含残渣剂量在规定范围之内,给指挥部成员吃了颗“定心丸”。
今年5月,“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所用的数百吨推进剂偏二甲肼到站。焦天恕指导化验员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用碘量瓶取了样品,分成3份,放入通风柜,先用气象色谱仪做纯度检测,再用密度计和过滤称重等方法,测量其它几项指标,证实燃料完全符合标准。
8月中旬,四氧化二氮槽车开进发射场,这种燃料的沸点只有21度,稍不小心就会“开锅”。焦天恕用不锈钢瓶取样后,赶紧放入冰柜冷冻,忙乎了一周后,才将确认合格的燃料转往发射场加注库房。
赵雪冰:用心去做“无用功”
“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为97%,即100发火箭中也许有3发会出现问题。我的任务就是在上升段万一出现险情时,采取措施确保航天员安全逃逸。”
发射场故检系统指挥赵雪冰的一席话,让人心里悬吊吊的。
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轻快地跃出发射架。从此时开始至起飞后10分钟内,航天员惟一的逃逸救生手段只有依靠逃逸塔。而逃逸塔必须接到故障检测系统发出的“逃逸”信号后才能动作。因此,在指控大厅西侧故检测试间里,赵雪冰面色凝重。
虽然已是第6次担任故检指挥,赵雪冰仍不敢掉以轻心。火箭进场后,从分系统到总检查,大大小小的测试检查就进行了25次,每一次测试,赵雪冰都要对数据逐个比对。这还不算,由于故检测系统与火箭其它系统接口多,只要别的系统一动,赵雪冰就得到现场配合。火箭在垂直总装厂房“住”了60多天,从一层到12层有60多米高,赵雪冰这位1.82米的大高个来来回回爬了数百趟。
就在凌晨1点,飞船发射进入8小时程序时,赵雪冰率两名操作手爬上发射架的7层和10层,将4块电池分别装箭,进行状态确认。2点,他们开始加电检查,凌晨3点半,他赶到发射架撤收模拟电缆,清晨6点,他第三次登上塔架,最后一次检查火箭状态。
9时整,赵雪冰密切监视着计算机屏幕上的程序运行状态。此时,他不仅要观察上百个指示灯的变化,还要判断火箭姿态角、姿态角速率、过载、分离信号、平台切换信号五种参数,几乎每一秒钟数据都会发生变化,赵雪冰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10分钟后,赵雪冰仿佛虚脱一般瘫坐在椅子上。沉默一会,他又兴奋起来。
虽然尽了100%的努力,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派上用场。所以,他虽用心,做的却是“无用功。”
郑永煌:航天员的“守护神”
36岁的高级工程师郑永煌代号“前卫”,记者理解为要在前面保卫航天员的安全。身兼数职的他,其中一项头衔是船箭待发段“逃逸指挥员”。
2005年10月12日6时,郑永煌准时出现在测发大厅第三排“0”号指挥员左边第三个位置上。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逃逸安控是一项风险活,虽不出彩,但人命关天,责任重大。”这句话,郑永煌一直铭记在心。
“待发段航天员应急救生技术”此前在中国完全是一片空白。郑永煌和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国内外几百万字的资料,提出了冗余设计、防误操作设计等技术,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首次构建了集信息获取、决策支持、指挥与控制为一体的新系统,实现了利用光学景像数字信息实时判别箭体姿态、智能辅助决策,为发射场首次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航天员待发段应急救生手段。
程序按进程一步步实施,头一次正式担任逃逸指挥员,虽然程序已背记了几十遍,故障模式和判据早已烂熟于胸,郑永煌还是感到有点紧张。他把手在洁白的工作服上蹭了蹭,留下轻微的汗帻。
8时30分,发射塔完全打开,地勤系统开始撤离。此时的郑永煌却突然忘记了紧张,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遥测信息。此时,如果发生燃料泄漏或着火的情况,他要马上下令“创造逃逸条件”。如果相关系统行动迅速,不到10秒就能具备逃逸条件。如果郑永煌从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终端画面看到火箭、飞船和地勤三个系统允许逃逸的显示框变成绿色,他就要果断下达“实施逃逸”命令。
当“0”号指挥员“点火”口令后,郑永煌的紧张达到了顶点。正常情况下,口令下达3、5秒后火箭起飞,如果没有起飞,就要执行紧急关机。
此时,如果火箭出现倾倒,留给郑永煌的时间只有6至7秒,而火箭不倒但断电失败,留给郑永煌的时间也只有100秒,
仅仅5秒钟,郑永煌悬着的心就落到了地面。“神六”安然启程,郑永煌下达了他作为船箭待发段逃逸指挥员的最后一个口令:“手动封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是飞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