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错觉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些认知错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效应”,是说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Luchins 在1957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个小故事作自变量。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姆的小学生的生活片断,由上下两段组成,分别把吉姆描写成为一个热情外向的孩子和一个冷淡内向的孩子。然后把这两段故事按照四种组合方式念给随机编排的四组被试听,请他们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
故事的上半段
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售货员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买好文具向外走的时候又遇到了熟人,他就停下来和同学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往学校走,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才刚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分手了。吉姆来到了学校。
故事的下半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一人离开教室,走出了学校。他开始延着漫长的路步行回家。街道上的阳光非常耀眼,于是吉姆走到街道阴凉的一边。迎面而来的街道渐渐消失在他身后,他看到一位前一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走进了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吉姆静静的等 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结果发现, 先呈现上半段再呈现下半段,有7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先呈现后半段再呈现上半段则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63%认为其内向。结果说明了首先接受到的信息直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即首因效应。
其原理有以下解释:一是人们容易忽略后面的信息,因为一旦人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息来作判断,就不再或很少注意随后的信息;二是在知觉者的心目中,后面的信息常常不如开始的信息重要、有价值。
因此,一个响亮的名字,整洁大方的仪表,在很多场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所以当了解到一个人具有某一特质时,就会自动地联想到与这一特质相关联的其他特质,主观地认为此人也具有这些特质。比如,我们常常认为胖子乐观,瘦子孤独,帅哥优秀,屌丝猥琐。。。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sch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将大学生分为A、B两组,每人看一张描写一个人特质的卡片,上面是7个形容词。要求被试描述这个人,并在另一张特质表上挑选最能描述这个人的形容词。
A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结果,A组被试多为“这个人”贴上了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标签。而B组同学则认为“这个人”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足 。
即“第一印象效应”,是说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Luchins 在1957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个小故事作自变量。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姆的小学生的生活片断,由上下两段组成,分别把吉姆描写成为一个热情外向的孩子和一个冷淡内向的孩子。然后把这两段故事按照四种组合方式念给随机编排的四组被试听,请他们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
故事的上半段
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售货员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买好文具向外走的时候又遇到了熟人,他就停下来和同学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往学校走,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才刚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分手了。吉姆来到了学校。
故事的下半段
放学后,吉姆独自一人离开教室,走出了学校。他开始延着漫长的路步行回家。街道上的阳光非常耀眼,于是吉姆走到街道阴凉的一边。迎面而来的街道渐渐消失在他身后,他看到一位前一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走进了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吉姆静静的等 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结果发现, 先呈现上半段再呈现下半段,有7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先呈现后半段再呈现上半段则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外向的,63%认为其内向。结果说明了首先接受到的信息直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即首因效应。
其原理有以下解释:一是人们容易忽略后面的信息,因为一旦人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息来作判断,就不再或很少注意随后的信息;二是在知觉者的心目中,后面的信息常常不如开始的信息重要、有价值。
因此,一个响亮的名字,整洁大方的仪表,在很多场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些特质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所以当了解到一个人具有某一特质时,就会自动地联想到与这一特质相关联的其他特质,主观地认为此人也具有这些特质。比如,我们常常认为胖子乐观,瘦子孤独,帅哥优秀,屌丝猥琐。。。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sch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将大学生分为A、B两组,每人看一张描写一个人特质的卡片,上面是7个形容词。要求被试描述这个人,并在另一张特质表上挑选最能描述这个人的形容词。
A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卡片: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结果,A组被试多为“这个人”贴上了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标签。而B组同学则认为“这个人”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足 。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