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共骑的影片评价
故事改编自作家丹尼尔·伍德瑞尔的小说“Woe to Live On”。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开打,密苏里州是唯一拥有黑奴制度,但却支持北方的州。故事主轴就放在一个密苏里和堪萨斯州边界的南军游击队身上,他们的组成份子复杂,参战动机各不相同。这些人包括正统的南方本地人,解放的黑奴,甚至德国移民等,而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习彼此合作与打仗。关于片名的意义,李安曾做过解释:“那一群打游击的南军是史上有名的残暴,所以大家都称他们‘魔鬼’,当然他们也是史上最有名的骑士。”
作为李安的第六部作品,《与魔鬼共骑》维持了他一贯的稳健、徐缓的风格,用细腻流畅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段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故事。在李安看来,好莱坞总是一厢情愿偏颇的讲述南北战争,不愿意老调重弹的他因此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在美国内战中最终失败的南方部队——以其中几名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为故事主线,展现出他们找寻自我、为建立一个更美丽家园而努力不懈的精神。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别关注,可以是李安作品中永恒的情怀。所不同的在于场景设置与时代背景,使得这部电影比起他以往的片子要显得场面壮阔、气势磅礴。大部分的情节发生在一个漫长的冬天,几个游击队青年藏身于深山里,苦中作乐地酝酿他们的友情与爱情。而在那寒冬料峭的山冈上,李安拍出了跟《冰风暴》中相比毫不逊色的冷冽氛围,漫天的雪景对应着几个主角复杂难喻的心境,场景壮丽又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尽管本片反响并没有李安的前两部外语片《理智与情感》和《冰风暴》强烈,但依然不失为一部水准之上的作品。
《与魔鬼共骑》是含蓄的。这种含蓄使其变得平常,而且也使情节易于让人接受。可是,影片却缺乏应有的明显的说教成分。影片置身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感情纠葛和人物的性格转变上,可以说是战争环境下的一个人的成长史。这个故事本身是在对南北战争进行一种批判。李安将自己这个亚洲人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借由稚嫩的托比·马奎尔的转变来达到自己的阐述目的。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被弱化了的说教情节使得影片无法震撼人心。我们可以将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与其作一个比较,前者也不是直观去描述南北战争的状况,而是借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黑帮之子来批判战争、批判社会,继而把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讲述出来。而影片中最后一个场景的体现也远比《与魔鬼共骑》的最后一个隐喻镜头有震撼力、说服力。
从《与魔鬼共骑》开始,李安所拍摄的西片的风格有所定型。与《冰风暴》最为相似的地方就是在拍摄季节的选择———主要的戏都是在冬天———而且过程都是冷冽氛围凝重,刺激人心。加之后来扬名奥斯卡电影节的《断背山》,也是拍摄在冬季的山岗上,这不难看出李安在处理西片的风格上,都选择了一种旁观的,冷淡的态度。这与他拍摄“父亲三部曲”时的姿态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李安拍摄“父亲三部曲”所得到的成功是得益于他情感的灌入,而拍摄《与魔鬼共骑》等西片的时候,所支撑下去的,是自己的冷冽的看法。
表面上看,南北战争时期的矛盾基于白人、黑人、后移民者的冲突,正是由于他们的冲突才导致美国这场史无前例的内战。对于这场内战,描述它的电影一般都是通过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荒谬性出发的,包括移民的意大利导演、拍摄《镖客三部曲》的莱翁内,他在《黄金大镖客》中也是对战争的本质有所批判。但是李安含蓄的表达中却表露着更加让美国人难以接受的、残酷的批判———就是对自由与非自由定义的批判。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建国之本就是自由之邦,否则又怎么会有感恩节的出现。但是,谁能想到在一八六一年会爆发一场因为自由和奴役而引起的长达四年的内战。在这场内战中死去的生命其实不单单是被战争摧残掉的,更多的,他们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牺牲品。“人人生来平等并享有平等权利”却成为他们战争的罪恶之源。究竟自由的定义是什么,而又如何去评断非自由,这才是李安在《与魔鬼共骑》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也直接关系到现在的美国政治体制。这样的一部含蓄却意义凝重的电影,自然是不会受到美国观众的好评的。加上在镜头的运用和情节的设置上稍显稚嫩,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这个本身富有意义的影片缺乏了说服力。这也是导致《与魔鬼共骑》失败的原因。
《与魔鬼共骑》竭力去讲一个庞大的、深刻的道理,可是李安选用的讲道理的方式却没有被人们所接受。李安曾经说,对于美国内战时期南方佬抗拒北方佬的心态,和现在美国化过程中的抗拒感很相似。从这个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李安是通过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么一场战争所带来的对现在这个世界美国化的影响。我们仍旧拿《纽约黑帮》来比较,《纽约黑帮》确实以理性的历史环境,来诉说导演斯科塞斯作为一个美国人对南北战争感性的看法。而李安却是一个亚洲人在理性的历史环境中,作一个更加理性的评断。据我所知,《与魔鬼共骑》是唯一一部如此理性地去看待南北战争的美国片,这种理性近乎于残酷。
影片中很重的色彩还是用在了对奴隶制度的批判上———对于黑奴和白人之间的矛盾描述得非常多。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李安对于自由与非自由定位的批判。电影是在阐述什么是自由,电影最后给出了我们一个平等世界的美国,电影的拓荒精神也恰恰展现了一种博爱。可以说,李安是把欧洲移民者所带到美国的思想引入到了电影当中,将电影上升到一个很大的空间里。
尽管如此,我还要说《与魔鬼共骑》并不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它本来凌厉的锋芒也被后来的《卧虎藏龙》所掩盖。但是,《与魔鬼共骑》之于李安,之于整个美国电影的发展都是有深远含义的。这是李安最大胆的尝试,对于政治体制的批判和对于美国历史的冷眼分析,远远比以同性恋作为噱头拍摄一个爱情故事更为犀利、尖刻。------转自金羊网 --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