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的创业和发展

 我来答
一骑缣澕樔zV闒
2016-06-05 · 超过6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7.8万
展开全部

“丝织业工人临时自救工场”的诞生,极大地鼓舞了蜀锦工人的热情,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精神,平整土地,推倒了菩萨,修起了简易厂房,一步一步地使木机运转了起来。白天工人们战斗在织机旁,夜晚伴睡在机脚边。工人们再苦再累也心甘,他们说“自救工场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呀!”
1951年9月28日,由于丝织业工人自救工场人员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其资金来源:地政局拨地33亩,合人民币4000万元(注:当时的一万元折合现币一元);建设局拨款6000万元;劳动局拨给大米17万斤,折合人民币1.0149亿元;市联社拨款7379万元;自救工场股金549万元。合计2.8077亿元。(注:当时的一万元折合现人民币一元)为了建设,全体社员自愿三个月不领工资,到1952年末,合作社有职工164人,手工织机72台,年产丝绸31565米,工业总产值84000元,利润2400元,固定资金15200元,流动资金21000元。主要生产品种有素缎、朵花缎、民族缎、窄幅被面及毛主席像、抗美援朝、打虎等图案的产品。产品销路统一由市百货公司包销,原料由市蚕丝公司供应,这个时期是蜀锦生产发展得最快的时期。成都市先后成立5个丝织生产合作社,社与社之间相互比赛技能,评比产品,争当先进,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在全市锦缎业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1954年,社员分了劳动返还金,工人的月工资由1952年的8元增加到了26元,合作社修起了第一幢一楼一底职工宿舍,使用了电灯,举办了工人夜校,开展了一些适合工人的文体活动。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职工人数发展到266人,年产丝织品13.2万米,工业总产值48.4万元,实现利润1.46万元,上交税利2.2万元,产量是1952年的4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购买力不断提高,丝绸产品的供应量与落后的生产力已经很不适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合作社党支部向全厂职工发出了“木机改电机”的技术改革号召。当时生产用的木机是“康熙年制”,不仅原始,而且劳动效率相当低。本机基本上是竹木结构,体积大,生产蜀锦需要两人同台操作,机头部分置于坑中,机前操作工人半身入坑,另一个在上提花,两人必须配合默契,每投一梭纬线需耗用几十公斤臂力,劳动强度相当大,而生产的产量却很低,每台机器每天也只能生产2至3米。要改革这种木机已成为蜀锦人的一致心愿。
1957年,时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玉洲带领部份职工,不辞辛劳,大胆革新,先后改进了由“手丢梭”改为“手拉梭”、“竹木织绸机”改成了“铁木电动织机”。电动织机的问世,第一次取代了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木机的古老落后生产方式,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每台电动织机的产量是木机的10倍。为了进一步全面发展蜀锦,研究蜀锦,1957年8月,在省、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有6人参加的蜀锦实验研究所。
1958年成都市手工业管理局创办了“成都市工艺美术学校”培养丝绸设计人员。是年7月,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地方国营成都蜀锦一厂。这一时期蜀锦一厂提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充实和丰富蜀锦原有特色”的号召,加强了设计和技术管理机构,组织设计和技术人员对蜀锦产品进行系统发展、搜集、整理,生产出了深受群众欢迎的“龙凤”、“凤穿牡丹”、“白鹤闹松”、“龙凤呈样”、“双狮戏球”、“天女散花”等具有民间神话传说图案的衣料、坐垫,恢复了84种图案,新旧品种有13个,各种花色近110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