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10巡航导弹的技术特点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称,长剑-10的弹体外形是俄罗斯Kh-55和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的混合体,即前段和中段类似Kh-55,采用两片可以折叠的主弹翼,后部则参考“战斧”,在弹体下方布置了发动机进气口,喷口附近装有呈十字形的4片折叠尾翼。一些西方军事专家估计,其长度可能介于RK-55(Kh-55的陆基型号)和BGM-109G(“战斧”早期型)之间,约6.5米,弹体直径0.52米,发射重量约1.8吨,射程2500公里。
命中精度也是衡量巡航导弹性能的关键指标。考虑到中国长剑-10导弹的数量较少,要确保“一击制敌”,打击精度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国外媒体早年曾认为该弹的命中误差至少在200米左右,但从中国官方公开的某些影像资料来看,经过长途飞行的长剑-10导弹直接命中目标建筑正中央的十字靶心,显示其打击精度或许更高。因此,部分观察人士已开始修正看法,认为长剑-10的圆概率误差在20至50米左右。
此外,外界推测长剑-10为一款高亚音速巡航导弹,因为其弹体结构并不适合超音速飞行,燃料储存量也有限。这意味着,该弹无法凭借高速度增加对手的拦截难度,而是更倾向于通过机动、欺骗与隐身等方式实现突防。总体而言,特别是在射程和精度等关键指标上,长剑-10的性能与美国在利比亚战事中广泛投入的第四代“战斧”导弹相近。
对中国来说,如果想用巡航导弹打击隔海相望的目标,就必须飞越宽阔而缺乏明显地标的海面,考虑到海天一色的背景容易令导弹的地形匹配装置失去参照物,因此有必要引进卫星定位。
《军事连线》称,长剑-10导弹在服役初期,并未将卫星定位作为主要中段导引手段,因为中国当时的卫星定位装置只能接收美国的商用GPS信号,可靠性不佳。直到中国开始组建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后,卫星定位才成为长剑-10导弹可以接受的导航方法。
文章还援引中国大陆媒体的报道说,科研人员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曾多次提到“北斗”系统在巡航导弹上的应用。虽然早期的“北斗”系统很难有效应用于高速移动的平台上,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正积极营建的二代“北斗”系统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巡航导弹的中段制导效能,因为二代“北斗”采用了同GPS类似的无源高精度定位技术。二代“北斗”卫星的基础组网工作业已完成,即将进入实用阶段,作用范围涵盖整个亚太地区。